大宗商品版的全球大亂局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在我的記憶中,說到能源危機,理所當然想到的就是石油危機。但最近出現的能源危機截然不同,牽涉到的能源名稱更加廣泛,想真正瞭解這次的能源危機也變得比以往更加困難。是的,跌宕起伏的疫情讓能源供需整個失衡,明明去年疫情剛爆發時油價還離譜的變成了負數價格,誰又想得到它會一下子飆破80美元;更不要說因為供應鏈斷裂到現在還在加州和中國港口外苦苦等候的那些貨櫃了。新冠疫情爆發,全球經濟分析人士一度悲觀的如同掉入了萬丈深淵,誰又料到今天物價上漲速度能如此出人意料,搞得現在再沒有人敢去預測通貨膨脹和薪資增長是不是會呈現一個螺旋式的上升。而過往喜歡高談闊論的經濟學家紛紛閉上了嘴巴,因為情況太過錯綜複雜,他們再也提不出可以提高就業或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政策了。

這不是只發生在海外,10月10日的國慶日當天,台灣的中油也宣布自11日凌晨零時起汽柴油都要調漲。對的,疫情揮之不去,但除了半導體晶片的短缺,能源價格也變得供不應求。2020年9月,在歐洲,普通家庭購買1年取暖的天然氣僅需119歐元,當時歐洲天然氣儲備還十分充裕;如今則需要花費738歐元,一下子上漲了6倍,而且還庫存稀少。即使是頁岩氣儲量可觀的美國,天然氣價格也增加了1倍多。過去兩周,德國與法國的電價大漲約4成。包括英國和西班牙在內的多國政府慌忙採取緊急措施,保護消費者。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許多工廠紛紛因為限電不得不緊急停工。市場飽受了驚嚇。一名華爾街的交易員就公開形容:「這是一個大宗商品版的全球金融危機」。

如果大家有看見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一定對「短缺經濟」感到好奇,事實上,「短缺經濟」是出生自匈牙利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Janos Kornai在1980年出版的《短缺經濟學》一書,他用這個術語批評了當時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中央計畫經濟。他在書中指出,1970年代後期整個中歐和東歐地區出現的長期短缺並不是計畫制定者錯誤的結果,而是整個系統性的大缺陷。疫情爆發已經讓大政府思維理所當然的崛起,供應鏈中斷更把全球貿易打回70年代的原形,當稀缺再次取代供過於求成為全球增長的最大障礙,我們要懂得記取東歐歷史的教訓,當我們貪婪的汲取著疫情紓困的汁液之際,歷史教訓常常會猝不及防的狠狠咬我們一大口。

是的,現在最讓全球感到憂慮的就是供應鏈短缺的效應。在金融危機發生後的最近這10年,全球經濟的問題一直都是缺乏足夠的消費支出。我們既擔心家庭是不是還清了債務,也憂慮政府實施的緊縮政策,更看見謹慎的企業拚命壓制資本支出,尤其是在實業方面的投資,而取之不盡的勞工更是好像永遠不需要擔心人力不足。但如今一切都不一樣了,隨著政府的紓困刺激無止境的流向消費者,消費支出快速的升溫,需求強勁的連供給都難以跟上。我們發現卡車司機獲得的運送獎金前所未有,停泊在加利福尼亞州港外等待清關的貨櫃數量難以想像,能源價格更是呈現著螺旋式的上升。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不但嚇壞了投資者,更讓2010年代以來的供給過剩一下子讓位給了短缺經濟。

這波全球能源危機給我們的是一個意義深遠的提示:其一,得有一個逐步有序退出傳統能源的可執行方案。其二,必須進一步從發電端、輸送端、儲能端等構建一個更加智能和具有彈性的供電體系。其三,應該建立更加廣泛而具備彈性的電力大市場,加強區域電力調配的能力。匯豐銀行大宗商品貿易融資部前主管Jean-Francois Lambert公開表示這場大亂局很可能會持續到2025年,屆時市場壓力才有可能開始緩解,難怪現在膽敢押注能源價格的投資者基本上少之又少。年初以來美元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很多人問我這些資金為什麼如驚弓之鳥紛紛尋求避風港?我的答案非常簡單:山雨欲來風滿樓,小心駛得萬年船。

(作者為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