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技閃一邊!三種方法打造中小企業專屬的「去科技」優勢

眼看新興科技此起彼落,但並不是每間企業都有預算導入相關應用,對於資源有限、人力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從「科技的反面」思考,有時反而能帶來新的商業機會。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2018年中小企業的家數與規模,已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高,從業人數則佔據全國從業者的78%。對這些小型業者來說,VR、5G、IoT等前沿科技未必能立即派上用場,但在新科技的視野之外,小型企業同樣存在著科技之外的優勢。以下列舉三項觀察:

1.創造「科技疲勞」下的實體商機

根據統計,台灣有超過一半的手機使用族群,每日的螢幕使用時間介於2到5小時,這還不包含在電腦螢幕、電視螢幕花費的時間。或可以說,現代人多少都可能出現虛擬不適症(Cybersickness)的情形。根據英國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教授Cyriel Diels指出,這是一種長時間觀看螢幕上動態,由於視覺與其他感官、環境無法協調造成的不舒服感。

Kabbage首席收入官Laura Goldberg就注意到「科技疲勞」帶來的商機:回歸實體購物,尤其是他稱作大街商務(Main Street Business)的消費行為正在回溫。他指出,基於真實互動的實體店鋪,能夠增進人際之間的強連結,帶來虛擬購物、社群網站交誼無法帶來的整體滿足感。也因此,實體店鋪業者若能提供刷新感官的「非數位」體驗的個人化服務,例如近年興起熱潮的穿搭顧問服務、或者如島內散步,以聘請當地人帶領探索街區的深度體驗等,都更能吸引消費者買單。

島內散步規劃了許多城市導覽行程。圖片來源: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島內散步規劃了許多城市導覽行程。圖片來源: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2.說一個好故事比消費行為數據更有用

雖然大數據是近幾年的科技焦點,卻也有專家認為數據對小企業的重要性被嚴重高估了。思科全球需求總裁Cory Treffiletti認為,雖然有許多企業花大錢倚賴大數據來做客群鎖定(Targeting)與分層(Audience segmentation),決定行銷或銷售策略,但成效往往不盡如人意。他認為資源有限,並企圖拓展新客群的小企業,與其根據顧客數據來進行決策,反而更該經營好企業的核心「故事」,如此更能篩選出和這些故事有共鳴的消費者,並進行有意義的互動。

這個建議,實際上是來自於「大數據」本身的限制,即數據分析的選擇偏誤(Selection Bias)──某種意義上,企業能夠收集到的數據,都是曾經與它有過互動(造訪過企業網站、或者點過廣告)的使用者。然而這些數據並不足以代表整個潛在受眾的母體,而是前一階段廣告策略篩選過的使用者。

因此,對於仍在嘗試創新,意圖打出新通路的小型企業來說,過度相信既有數據來做判斷,反而是危險的。

3.善用零工經濟帶來的競爭契機

近年來眾多的自由工作者履歷系統、接案平台的蓬勃興起,都可以視為零工經濟活力的顯現。而零工經濟的長勢在歐美更是驚人──根據Gallup調查調查,全美有超過36%的勞動者(包括正職人員)投入零工式的經濟活動。而受惠於遠距協作工具的完善、線上接案文化,如評價、信任以及監督機制的確立,這個數字仍在增加中。

即使不諳英文,台灣的小企業主也能夠利用如外包網、鐘點大師等平台,以相對低廉的金額,取得專業知識工作者──圖像設計、網站開發、臉書編輯、或小型App開發者的支援。根據Wasp barcode統計,近幾年小型業者面對的最大挑戰仍是「招募合適技能的員工」,而零工經濟則能為尚未找到合適正職員工的業者提供緩衝,彌補人力需求缺口。

更多FC未來商務文章
【專家觀點】從小數據建構自己對未來世界的警鐘!
實體零售倒店潮四起!二手時裝電商thredUP卻大爆紅,四大特點讓梅西百貨、Gap都要跟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