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和統與武統的辯證關係

在台灣這些年內,談「統一」是政治禁忌,就有可能被戴上「親中賣台」的帽子。習近平有別於他前任的中共領導人,強調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處理他眼中的「台灣問題」。因此,兩岸「統一」是中共對台政策的目標,但不是唯一和最終的目標。因為習說過那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統一」。

習近平明年在中共「20大」獲得連任後,為了他的「民族使命」和「歷史定位」,勢必把「統一」問題放在他的「議程表」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固然是上上之策,但為形勢所迫,也不能排除他會對台使用武力。毛澤東就從「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的辯證關係,強調「戰爭的目的在於消滅戰爭」。習是毛澤東思想的忠實信徒,當然了解其中「和戰兩手」的道理;但台灣民眾對於這種複雜的辯證思維,可能就缺乏認識。例如,根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今年5月發表的一份民調,受訪的台灣民眾有近6成的人擔心兩岸開戰,但多數人不覺得恐慌。

中共的對台政策,似乎也加深了台灣民眾對「和戰」問題的迷惘。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後,中共的對台工作就聚焦於「反獨」和「反對外力介入」。「台獨」是個「假議題」,拜登政府對於美國是否出兵協防台灣,至今也維持「戰略模糊」的態度;但中共卻藉此在軍事、經濟和外交等方面,加大對台施壓的力度。難道習不明白,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會使台灣人民因對中共政權的惡感,轉而對「統一」心存戒懼?政策手段影響政策目標,中共的行為顯然和促進「和統」背道而馳。

「統一」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政治工程。雖然《三國演義》開宗明義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中國歷史上從分到合,幾乎都是運用戰爭手段達成的。兩岸分治幾十年下來,要推動「和平統一」,確有相當的難度,對岸需要運用更多的智慧和維持更大的耐心。

台灣的各項民調顯示,支持「獨立」雖超過支持「統一」,但「維持現狀」仍是主流民意。台灣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對「統一」避之唯恐不及;但現狀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改變現狀的一個重要變數,就是中共的「促統」。蔡總統任內可以不碰觸「統一」,但她的繼任者,無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可能都無法逃避這個議題。

如果「統一」的問題難以逃避,政治人物就應未雨綢繆,進行「超前部署」。台灣不贊成「一國兩制」,但要提出自已的「統一」方案,以備不時之需,免得屆時被迫結「城下之盟」。最重要的是,當執政者把「統一」視為一個選項後,就會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面對涉及中國大陸政策的相關議題。(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