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台政策的「超前部署」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列舉影響2022年全球成長及通貨膨脹的10大風險,其中與台灣有關的是「中美關係惡化,迫使全球經濟完全脫鉤」及「兩岸爆發衝突,迫使美國介入」2項。生意人在商言商,對周遭的風吹草動特別敏感;但看近期台美中三邊關係的發展,明年台海形勢除非發生擦槍走火,否則應是「有驚無險」。

中美存在結構性矛盾,對抗難以避免,但「鬥而不破」符合雙方領導人的利益。美國總統拜登宣稱「不首先使用核武」的說法,在美國國內引起爭議,但凸顯拜登致力避免兩個核子大國「相互毀滅」的危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則已近2年未安排外訪行程,應是「安內重於攘外」。面對明年的二十大,習不願被外務纏身。

「鬥而不破」反映在最近雙方對「台灣問題」的立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0月31日在羅馬與中共外長王毅會面時表示,華盛頓反對北京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王毅不甘示弱,反指美國支持「台獨勢力」,是造成台海緊張的主要因素。雙方唇槍舌劍,但幕後的作業則是充滿玄機。

蔡總統在國慶演講提出「互不隸屬說」,及隨後透過CNN表達願與北京對話,並釋出美軍在台協助訓練訊息。這些舉動應已事先照會美國,甚至可能獲得美方背書。美國主管印太事務的官員康貝爾(Kurt Campbell)去年12月8日在一場演講中表示,他不支持「台獨」,但期盼兩岸緊張情勢趨緩,並能恢復某種程度的對話;但康貝爾也直言,這超出美國的能力範圍,且「球在北京那方」。蔡總統的作法和康貝爾的說法不謀而合。換言之,台美都不期待兩岸關係會有重大突破,但要表明「錯不在我」。

美國在台灣背後遙控,基本上還是維持「戰略模糊」立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期受訪談到美國「一個中國政策」時,顯得支支吾吾,詮釋拜登「防衛」台灣的說詞時,也是不置可否;尤其美國政府近期討論台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事務時,雖然批評中共「誤用」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排除台灣,但沒有明確表示美國將採取何種行動支持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或以台灣名義「加入」這個國際組織。美國當然了解,這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那美國的動機何在?

按照中國大陸學者的說法,美國「企圖藉突破禁忌,使中共陷入首尾無法相顧,且內外無法協調之境地,以遏制中共。」但我認為,美國是要為中美未來的高層對話累積籌碼,同時也在等中共出牌。

中共國台辦副主任劉軍川日前表示,兩岸統一後,「台灣的和平安寧將得到充分保障、台灣的經濟發展將得到充分增進、台灣同胞的民生福祉將得到充分提升、台灣的文化創造將得到充分發揚、台灣同胞的對外交往將得到充分拓展。」這話意味著,中共已就「統一」問題展開超前部署。「和平統一」必須經過一個談判過程,國台辦發言人以「騙術極其低劣」回應蔡總統的CNN訪談;劉軍川在論及對台「讓利」時,講的又是統一後的事;顯然中共是著眼於「後蔡時期」的兩岸關係,已沒有將蔡政府視為談判的對象。

中共的談判對象是美國,眾所矚目的「拜習會」能否成局,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將影響中共二十大前的中美關係,也會衝擊到兩岸關係。如果拜習會順利召開,代表中美已暫時擱置「台灣問題」的分歧。華府會繼續支持台北,但不會跨越北京可容忍的底線;如果拜習會破局,需要提高警覺的反而是台灣,因為中共會劍指美國,在台海展開具有「威懾」性質的軍事行動。但因中共至今沒有放棄「和平統一」台灣的路線,因此明年台海形勢雖不會風平浪靜,但也不至於波濤洶湧。(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