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館「觀象授時」 覽古人計時智慧

記者張庭瑜/臺北報導

「每當仰望天空,夜觀天象尋找星星的位置,古往今來又是如何觀天以器,觀象授時呢?」臺北市立天文館即日起至10月11日推出「觀象授時─古天文與計時儀器特展」,利用AR技術結合導覽App,搭配系列科教活動與演講,帶領大小朋友認識中西古人計算時間的智慧。同時於官網推出線上展,360度環景實境技術結合趣味介紹影片,讓大家線上看展也彷彿置身展場。

展區分為「星空走廊」、「與天文學家對話區」、「古天文儀器」、「東西計時儀器鐘」、「實驗與科學互動區」以及「創意DIY專區」。以渾儀作為展覽重點,置於展場入口左手邊,渾儀由六合儀、四游儀、三辰儀加上窺管組成,體現古代中國人天體測量智慧及渾天說宇宙觀的工藝技術。使用方式需了解古時間制度、曆象表才能操作。策展人周政弘表示,雖然古代計算時間儀器較為複雜,但希望這個特展能讓大家對渾儀、渾象、渾天儀的不同有基本認識。

周政弘說,這次「觀象授時」特展特別找來中國科技大學多媒體系教授楊東華設計導覽APP,以探索的概念,利用App中的相機掃描提示圖像,就會出現相對應的模型,可讓參展者與虛擬人像合照。而展場中的數位線上遊戲,網路上也能透過下載App來玩。

因疫情影響,此次特展中途經歷停展,延期至8月開始。「觀象授時」特展期間也藉由線上展覽與介紹影片來推廣,系列影片最後一集即將於8月29日上線。「臺北天文館」YouTube頻道也推出天文相關系列影片,透過「天文速食站」、「認識星空」、「天文魔法秀」、「EZ天文課」等適合大、小朋友觀看的節目,期待帶給大家更多天文知識與樂趣。

渾儀為展覽重點,也是中國古代渾天說宇宙觀的工藝結晶。(記者張庭瑜攝)

展區內對渾儀的組合與歷史,介紹十分詳盡。(記者張庭瑜攝)

互動裝置讓展場增加許多樂趣。(記者張庭瑜攝)

東方四象模型,是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及北方玄武。(記者張庭瑜攝)

漏壺是古代計時重要工具。(記者張庭瑜攝)

古人是觀測箭壺上箭尺顯示的刻度,來計量時間。(記者張庭瑜攝)

地平經儀,是用來測量天體地平經度的儀器。(記者張庭瑜攝)

使用渾儀須先了解節氣,再對應時刻。(記者張庭瑜攝)

展場內設有籃球遊戲區,透過投籃來回答問題喔!(記者張庭瑜攝)

展場第一區為「與天文學家對話區」,展間裡有許多中西天文學圖像。(記者張庭瑜攝)

登封觀象臺位於中國河南省登封,為現存中國最古老天文臺。(記者張庭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