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糖尿病竟低血糖 半夜險昏迷嚇壞尪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62歲的黃阿姨,在12年前的某一天昏迷因為酮酸中毒送加護病房才確診罹患糖尿病,空腹血糖值飆到900mg/dl多,正常範圍是70至110mg/dl,經診治後病情改善,後來每天早晚餐前各打1針預混型胰島素,因為是速效型針劑,某次半夜發生低血糖險昏迷嚇壞丈夫,後來在三軍總醫院糖尿病中心衛教師陳思羽的建議下加入三總臨床研究,改採腸泌素與基礎胰島素針劑,發現血糖控制更好,還助其控制食慾,成功瘦了12公斤。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pixabay)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pixabay)

為評估預混型胰島素針劑,以及腸泌素(GLP-1)加上基礎(Basal)胰島素針劑對於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差異,三總團隊收治34名第二型糖尿病人,平均年紀約60歲,其中最年輕為40歲,年紀最大者72歲,受試者平均的糖化血色素約8.6%。試驗過程病人先繼續使用預混型胰島素約1星期,而期間會裝置連續血糖偵測儀5到7天。之後則開始使用腸泌素合併基礎胰島素,治療期間3個月後回診抽血及再裝一次連續血糖偵測儀約5到7天。

患者黃阿姨(左)確診糖尿病迄今12年,施打預混型胰島素針劑治療期間,曾在某天半夜發生低血糖險昏迷。(圖/記者楊晴雯攝)
患者黃阿姨(左)確診糖尿病迄今12年,施打預混型胰島素針劑治療期間,曾在某天半夜發生低血糖險昏迷。(圖/記者楊晴雯攝)

結果發現,受試者體重平均下降2.5公斤,糖化血色素降低1%。而在連續血糖偵測儀數據中也顯示高血糖比率改善17%,血糖達標率增加20%,四項血糖變異度中三項指標(standard deviation-SD、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continuous overall net glycemic action-CONGA)也有達到統計學上的穩定性。

醫師劉智軒(左)分享預混型胰島素針劑、與腸泌素合併基礎胰島素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差異性。(圖/記者楊晴雯攝)
醫師劉智軒(左)分享預混型胰島素針劑、與腸泌素合併基礎胰島素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差異性。(圖/記者楊晴雯攝)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劉智軒表示,黃阿姨是該研究中的受試者之一,以往10年來都以預混型胰島素針劑控制糖尿病,該針劑需在早晚餐前15至30分鐘各打1針,因為是速效型針劑,打了之後血糖會下降很快,因此易發生低血糖情形;黃阿姨於2年前加入此研究後,改成腸泌素合併基礎胰島素,發現因為腸泌素能抑制食慾、抑制胃排空,人不容易飢餓就不會飲食失控,還因此瘦了12公斤,;基礎胰島素不會,血糖控制更加穩定,低血糖風險以及血糖變異度高的機會相對減少;加上注射時間彈性,只要在早餐前或後各施打1針即可,更不需要調整劑量以及時常去監控血糖,因此也提高了治療接受度。

劉智軒說,腸泌素合併基礎胰島素針劑治療,只適合BMI超標、飲食無法好好控制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該針劑治療要符合第二型糖尿病患口服降血糖藥打到最大耐受劑量仍無法改善病情者,則能申請健保給付。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沒洗手有多髒?「白吐司實驗」曝真相 近2萬名網全嚇呆
大學畢業10年...同學「9成買房了」!網秒解背後真相
獨/手摸「白吐司」象徵抱新生兒 醫曝:寶寶恐有致命風險
驚!他養出7顆如糖炒栗子「結石」 醫苦勸:這飲料少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