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時光在眼前——為王澤個展作序

三十年前(1991年),曾經為一位素昧平生,外文姓名Joseph Wang,與筆者英文名一字不差的王澤,在「台北時代畫廊」個展專輯撰寫評介文章;三十年後成為「一期一會」的好友,同樣是他應邀在「台中現代畫廊」舉辦別開生面的「好時光在眼前」專題展,卻因文債纏身只能替他寫一篇短文,真是有趣的反向對比。

筆者與王澤相熟是在本人於2004年,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退休後,旋即應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之聘,擔任西洋美術史的專任客座教授時,王澤也任教於同校的建築系所。在一次台北農安街的三井海鮮餐敘,同時認識了王澤本尊與邱秀堂;然而中間彼此各忙東西甚至失聯,直到去年拜Facebook之神,眼尖的秀堂看到我在友人臉書的留言,認出了我而留言:「王澤很想念王教授」。我們的「一期一會」又填補了過去這段友誼的空白。

關於王澤這次個展主題「好時光在眼前!(Good Times Ahead!)」,係將他父親名漫畫家王家禧先生,生前借用王澤當筆名,所發表漫畫劇情的主角人物「老夫子」及相關人物,以普普藝術(Pop Art)風貌,傳遞藝術家對美好生命的歌頌與喜悅凝視內心世界的訊息。王澤筆下的「老夫子」,已經不是傳統漫畫中的型態,而是現代化的圖像;他以「弦外之音」、「無失效期」、「無問題」、「好時光」、「把握當下」、「迷暈之畫」六個系列呈現。

「弦外之音」,是令人為之喝采,叫好又叫座的系列。1960年代美國普普藝術家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在漫畫人物臉部肢體,使用紅色或藍色網點上色,王澤更大膽地以看不到五官,剪影式的黑臉扮妝登場。不必驚奇,這點王澤有說明,當他父親於2017年過世的時候,他回去奔喪看到父親安祥地躺著,旁邊有幾本「老夫子」的漫畫書陪伴,王澤描述當時的感覺:「父親轉過身去默然帶走的才華--假想他是個流行樂手,或是一個現代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又或他是個賽車手,瘋狂科學發明家、運動明星…,甚至,電影編劇和導演…。」

所以,如黑影般出現的主角是王澤思念父親藉以寄情的媒介;是一種象徵,也是一種符碼,在王澤巧妙的構思下,穿梭遊走在色彩繽紛、光鮮亮麗的想像空間裡,釋放著圖像外的弦外之音,畫中有話。例如「Implication-19雙聯作,125 x 345 cm.」,好似老夫子時尚劇場的所有角色,列隊登場亮相,從造型的特徵和光譜般絢爛的衣著與動作,儘管臉色全黑,看不到五官與表情,我們已經意識到快樂的好心情和每個角色的性格;巨大的畫幅,人物群像動作的組合,顯現出音樂性的變化、節奏與韻律感,令人嘆為觀止。

至於「把握當下」與「好時光」,是以《老夫子》的表象衍生出來之肖像系列。以重複、演變、韻律的表現手法呈現。王澤表示這是受到德國音樂家巴哈(Bach),生平最後的巨作但未完成的賦格曲(Fugue)的啟發。作品形塑出有如當代數位藝術色彩轉換的新視覺體驗,將《老夫子》轉換成各種時尚色彩來表現,這是王澤別出心裁的感官體驗。

不過,王澤在「把握當下」系列,卻是以解構後再建構,類似「解析立體主義」(Analytical Cubism)將各個不同角度組成面的視覺圖像同時並置,銜接「未來主義」(Futurism)形體位移的運動感,稍作表現形式的區分。

另外「無失效期」、「無問題」同樣以《老夫子》的相貌、表情和性格的特質,作靜態與動態或恆常與思考的區隔。「無失效期」是靜態恆常的相貌、表情和性格特質的持續性演變;而「無問題」其實就是有問題,王澤以動態思考解決問題的各種不同神情反應寫在《老夫子》的臉上,問題解決了自然就無問題,快樂無煩惱。藝術家創造了新的漫畫「符號學」(Semiology)。

最後的「迷暈之畫」,王澤將六格漫畫的形式,以壓克力彩放大在同一畫布上,描繪《老夫子》觀看一位畫家畫漩渦形狀的圖像,從好奇到頭昏目眩而暈倒在地上的情節,有趣又創新地擴升李奇登斯坦以漫畫為素材所沒有想到的表現形式。

身為藝術家的好友和外文同名同姓的本家,筆者謹以此短文鎮重推介此次的展出,並祝「好時光在眼前!」 (Good Times Ahead!)」主題展轟動、圓滿成功。

王澤個展--好時光在眼前!(Good Times Ahead!)

展出日期:2021/3/20至4/3止(開幕茶會於3/20下午15:00起)

展出地點:現代畫廊(台中市公益路155巷9號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