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愈大,為什麼會和爸媽漸行漸遠?親職專家:從小和孩子一起好好過節,長大後就能減少「過節」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文/ 羅丰苓(未來Family專欄作者)

好好過節,就能減少「過節」

─孩子長大更需要好好過節─

「累死了,才剛忙完萬聖節的超人裝扮,接著又要處理聖誕節的活動」,常聽朋友們抱怨著忙碌著配合幼稚園慶祝節日的各種活動,但一邊抱怨,嘴角仍是上揚,帶著笑意;雖然忙碌著孩子的打扮,但也因著參加孩子的活動,有機會看到孩子逗趣的表演或參與親子互動,仍然十分享受,真是「甜蜜的負荷」。

然而,「甜蜜的負荷」隨著孩子長大,漸轉變為「針鋒相對的現場」,在許多親子衝突的個案晤談中,我常問父母:「從什麼時候親子關係變得這麼多衝突」,大部份的父母都要猶豫一陣子才能回答這個問題,而且大多數的回答,「孩子小時候,和孩子的關係很好,漸漸的孩子長大,尤其到了國小高年級及國中,愈來愈難管教,衝突也愈來愈多」。

確實,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從幼稚園畢業後、進入小學到國中,學業壓力愈來愈多、出遊次數也愈來愈少,而漸漸長大的孩子也漸遠離無憂無慮的童真,愈來愈多煩惱,愈來愈多主見,愈來愈不想一味聽父母的話,父母也隨著孩子的升學考試或行為管教愈來愈多焦慮甚至衝突,日子久了,本來親密的親子關係,隨著日子一點一滴的消逝,變成了陌生人甚至敵人。

在孩子年齡漸長,尤其進入青春期,邁入轉變為大人的過程,孩子會想擺脫父母,是邁向獨立成長的必經過程;而也可能會藉由否定父母,以逐漸發展自我思考的能力,甚至會想做之前沒有做過的事,以擴張自己的能力。但看在父母的眼裡,都有可能變成「叛逆」或是「擔心」,而想改進、制止甚至暴怒等方式,這些點點滴滴的過程,對父母與孩子來說都是彼此的課題,連舌頭都會不時被牙齒咬到,親子關係難免會擦傷、甚至破皮流血,這些「關係的傷」隱而不見,卻是真真實實破壞關係。

因此,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其實很需要各種敷料、保養劑,以讓這些看不見關係的傷處、破口能有被塗藥及恢復的機會,才不會在舊傷日益惡化又同時增加新的傷口。

讓每一個努力的日子留下美好回憶

從年頭到年尾,如果細算節日,從元旦新年、除夕、青年節、婦女節、清明節、母親節、端午節、父親節、中秋節、聖誕節、再加生日,一整年其實有許多「現成」的「歡慶時刻」,只要刻意的規畫,如玩桌遊守歲、婦女節變成與女兒一起下午茶的女神節、中秋節即時不出門賞月也能在家自己做蛋黃酥、而聖誕節甚至可以擺個聖誕樹,每天在樹上掛個小驚喜,變成歡樂的聖誕週;那清明節就遵循古法,自己來包潤餅,甚至還是可以過兒童節,買些仍舊可愛精緻的點心或小飾品等,在家裡各處藏匿,來玩「找找樂」。

甚至還可以自創「開學日」、「學期過半日」、「期末結束日」等各種慶祝,藉著過節,讓平淡平凡度過每一天上學工作的日子能多些鼓舞與樂趣,也讓每一個努力的日子都能留下美好回憶。

刻意的過節,也等同是刻意的為親子之間、家庭之間保留一份專屬愛的禮物,在安排規畫節日的過程,不僅是為對方著想,也是讓自己能記得對方好的時刻,想一起繼續美好的關係。而好好過節,如同關係的潤滑劑,自然就能減少彼此的心結,也能化解「有形無形的過節」。

看更多未來Family文章

使日常生活變得不平凡的小祕訣,和孩子一起創造另親子間更緊密的「生活儀式感」

更多教養策略及教育快訊,就在《未來Family週刊》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