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後,比選校系更重要的「身價」

作者:田育瑄/踹妞 Try New!

最近大學放榜,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看到這篇文章覺得很有意思:〈學測、指考之後,發明一個自己想讀的科系,可以嗎?〉

當然可以,但首先,你必須要先有明確的核心目標。

以我而言,是幫助台灣專業人才搭建通往世界的路。所以無論什麼方法,只要符合這個目標,就值得努力前進,只是在大學時最想探索的路是透過成人教育與外文。

記得在高中畢業時,我想要學會各國語言,出國去看這個世界的樣貌,把世界帶回台灣;為了學會跟外國人溝通,所以選擇雙主修外文系;另外,因為從學習、研究與閱讀中獲得極大的樂趣,深信如果學到什麼,就要把他教出去,讓大家都一起獲得啟發,而相較於擔任中小學的老師,畢業後的職場學習、在企業裡的教育訓練,甚至出國研究考察,更是需要教育作為後盾,所以選擇成人教育做為主修。

大學期間,每學期常常拿滿 28-31 學分(一學期最多修 31 學分),除了對英文有了更高的掌握度,也間接學了法語和西班牙語,另外,更順手碰了文學、國貿、電影、法律等不同類型的科目;雖然時常忙到自己焦頭爛額,但因為目標明確,過程中的挑戰更宛如線上遊戲「打怪、破關」一般痛快,此外,寒暑假期間不但去了趟泰北擔任海外志工、爾後更在數不多的名額下,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前往捷克與中國交換,一邊透過家教與打工賺取學費與生活費,拓展眼界也增加實務經驗,畢竟,吃苦就是吃補,人生的經驗大都是從困苦中學習而來的。

畢業後很幸運的申請到一筆小額的獎學金去英國念書,也在當地工作了幾年,再把國際視野帶回台灣,在企業內負責國際教育專題,多年後前往新加坡外商公司從事教育訓練與管理工作,來往於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及中東等國洽談業務。10 年晃眼一下就過去了,當然不可能凡事順風順水,但是因為方向不變,就可以隨時改變心態與能力,調整達成目標的方法。

在別人眼裡看來,我唸的不僅是文科(教育),而且純粹到了極致(又加了外文),除了完全沒有修過微積分、會計學,程式語言更像是來自外星世界,但這並不會阻礙我創新的腳步,像是國際業務開發與教育訓練、媒體經營、溝通談判等跨國的實務經驗。

所以透過這幾年在工作上的學習與觀察,有幾個建議想與今年的考生、以及正在就讀大學的學弟妹們分享:

其實每個人都在發明與創造科系

其實每個人都在「發明與創造」自己的科系,想知道如何評估適合自己的路,最好的方法是在心中描繪出你想要的未來,越具體、越明確越好,如果你還不知道,可以多讀一些書、多看一些電影,甚至多上一些線上課。

我尤其建議,選校系前,不如先上 Coursera 選課。

我們常會認為選校系就如同通往未來的門票,進台大如同握有達官顯貴的鑰匙,師範大學畢業就去當老師,醫學院畢業就去當醫生,會計系畢業就去當會計師這樣單純、容易理解的分類,在過去 10 多年早已被打破──有些工作消失了,有些門變窄了,也有些新工作的產生,達成目標的工具變得更加多元,路徑也變得更錯綜複雜;不管選擇哪間校系,甚至是選擇自學,都可以上 Coursera、Udemy、edX 這類線上課程平台選擇自己熱愛的課程,也可以多方探索符合心中的目標路徑。

在我很喜歡的一部好萊塢電影《關鍵少數》中,NASA 太空計畫的關鍵人物哈里遜說過一段話:「我們要把人送上太空,需要還不存在的數學。我需要數學家,一個眼界可以超越數字(look beyond the numbers)的人」,但實際上擁有這樣高度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在電影中,飾演數理天才的黑人女性凱薩琳,礙於當時美國種族與性別的限制,讓她只能在 NASA 擔任兼職的技術員,然而,她的目標早就跨越了種族的界限。哈里遜曾跟凱薩琳表示他的決心,他說:「我們還沒把人送上太空,更不用問說能否把人送上月球了,但在我心中,我已經在月球上了。」這段話,凱薩琳聽了進去,因此在她經手的計算中,她穿越了表象,並思索著這些數字難題背後的意義,憑著堅毅上進的態度,她超越了社會不公平的待遇與現實的艱難,為美國在六零年代的的太空戰中拔得頭籌。

因此,進入大學前最重要的就是:你要知道你要達成的目標,什麼樣的未來令你最心動?同時積極去找達成目標的方法,因為你的路很可能是你親手打造出來的。

接下來這四年就按照優先順序去安排,找出你有哪些優勢、哪些技能或證照要補足,還需要做什麼規劃與準備,不要遲疑,立刻去做。

用專長與優勢,打造無可取代的護城河

我們常認為大學就讀的校系就等於職場的門票,像是師範大學畢業就去當老師,醫學院畢業就去當醫生,會計系畢業就去當會計師,然而,這樣單純、容易理解的分類邏輯早已不存在。

隨著技術的進步,有了新產業、新需求的誕生,職涯路徑更加錯綜複雜,無往例參考,所以這個時代總壟罩著一股濃到化不開的生存焦慮,尤其當你越往上接觸,越會發現那些比你聰明的人,背後付出的努力其實是更加「變態」的勤奮。

在念高中時,我們最流行用無名小站寫部落格,有個自己的帳號名稱就已經很「新潮」了,不消幾年光景,無名小站在 2007 年成為 Yahoo 旗下的社交網站後,在 2013 年 8 月宣布關站,現在 Z 世代的年輕人不用說無名小站,連聽過 Yahoo!奇摩的恐怕都沒有幾個。

近 10 年來,光是社交網站,就從 Youtube、Facebook、Instagram 用文字、影片或拼圖說故事,進化到現在用 Tiktok、ClubHouse、Podcast,除了要會修圖排版、拍攝影片、主持表達……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還要有「開房間」的聚眾能力,社群媒體已經不只是傳播的一環,更是每個人手中握有的揚聲器。如果只是停留在「無名小站」的文字能力,而不是把握機會,建立多元表達能力的話,無論念哪個校系,都只能等著「被笑系」。

同時,社群媒體就跟 AI 一樣,可以是助人一臂之力的夥伴,更可能是殺人於無形的武器,其背後的邏輯演算(理工)、跨國界的影像、符號與文字溝通(社科)、影響力的商業價值(商科)、對學習的影響(教育)也跟著持續變動中,如何結合這些工具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欺騙人心,更是需重視的關鍵。

今年年僅 29 歲,入選國際素養學會(ILA)2021 年教育領袖人物、親子天下教育創新 100 領袖的台灣 LIS(Learning in Science)教育平台創辦人嚴天浩,畢業於成大化學系的他,在國中時期成績常是班上倒數,在進入「名校、熱門科系」後,反而成為激勵他為下一代創造教材,救墊底學生的動力來源。

嚴天浩為「素養」寫下了新定義:

素養不只是知識,而是理解資訊的能力,解決過去不曾發生過的問題的能力。

他重新設計數理教材,在情境中注入科學元素,讓內容更加引人入勝,更免費提供這些教材給教師與學生使用。

因為他的努力耕耘,不只全台灣有超過 10 萬學生從中受益,香港、澳門、上海和馬來西亞的孩子在使用教材後,也提升了科學素養,萌發了學習數理的熱忱。

為了讓更多學生得到所需的資源,得到更好的科學素養教育,他立下宏願:為有熱誠的終身學習者創造一個活潑的教育系統,而不以提高考試成績為目的,「這個世界的變化很快,教育的意義應該是賦予每個人實踐自己夢想的能力」。

在狄更斯《雙城記》裡有句話這麼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無法選擇所處的時代,但是無論身處怎樣的時代,總會有一群人脫穎而出,對他們而言,時代的黑暗與渾濁並不是綁住手腳的藉口,他們只管努力奮鬥,最終成為時代的一束不可忽視的光芒與力量。

無論有沒有名校、熱門科系的「黃袍加持」,專心達成一個心中最熱切的目標,精進所有需要的相關技能、知識、經歷跟視野,你所加的每一張「標籤(hashtag)」,都會倍數加成你的「身價(price tag)」,而機會永遠眷顧準備好的人(Chance favors only the prepared mind),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它,耕耘它,陪它長大。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學測後,比選校系更重要的事:專注打造「身價」而不只是「收入」》,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德國教育VS.台灣教育──「讓他自己學飛」與「千萬不可以!」
所有人都「升大學」,就是教育進步了?從教改不可不知的四個字母 KICA 說起

作者簡介:

田育瑄,英國雪菲爾大學華語教學碩士。現於新加坡擔任教育管理與培訓主管、親子天下特約研究員,前任教英國大學與語言研究工作。分享跨國教育、職場、時事筆記與反思。人生哲學:「自信,有時候需要弄假成真」。

更多生活相關新聞
連假前國5湧現車潮 石碇至坪林時速不到40、恐塞到凌晨
鄭明典一張圖曝過去3個月降雨 「乾旱就衝著台灣來」
愚人節適合告白?過來人揭神祕SOP
1歌記10穴!中醫籲按穴道通氣血
客家沒有清明掃墓 掛紙習俗報你知

相關新聞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