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災區生命線 陸拚衛星大國

旺報【記者李鋅銅╱綜合報導】 2018年,大陸航天發射活動創下歷史新高,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占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大部分採用「一箭多星」的方法,將95顆大陸自主研製的衛星發射升空。截至2018年底,大陸已成功發射500多顆衛星進入太空。若不包括國際間的合作衛星,大陸目前仍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有289顆,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根據大陸國家和民營航天企業公開的星座計畫,未來10年大陸還將發射超過3600顆衛星。但許多人不了解要這麼多衛星有什麼用?主因是在大陸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分布著將近650萬個地面通訊基站,覆蓋超過50%的國土面積,支持著日常的通信往來,若地面通信基站失靈或被毀,對應的地面區域瞬間就會成為資訊孤島。 衛星電話 救災利器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災區通信中斷,幾經周折,救援隊才在震後31小時通過國外海事衛星接通了災區第一個電話。此後,大陸意識到衛星通信系統的薄弱,快速開展了移動通信衛星專案,並於2016年8月6日發射了首顆移動通信衛星「天通一號」,時至今日,號稱「中國版海事衛星」的天通一號已投入實際應用。2019年入汛以來,大陸南方地區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廣西多地通信電力中斷,衛星電話作為唯一對外聯絡的工具,在抗洪救災工作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移動通信衛星將成型 大陸衛星通信網路只是初具雛形,應用範圍和場景還十分有限,不過「虹雲工程」、「鴻雁星座」兩大移動通信衛星系統,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漸成型,屆時不僅可以在飛機、高鐵、郵輪上使用衛星WIFI,還可以在戶外,隨時進行地面基站網路與衛星網路之間的切換,從此以後「信號不好」、「您撥打的使用者不在服務區」等現象都將成為歷史。 2020年前後,大陸計畫發射嫦娥五號,實現在月球上採樣並返回地球,計畫發射大陸太空站核心艙,並於2022年前後建成太空站,還計畫發射火星探測器,實現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大陸如此努力地發衛星,只為也許有一天,人類需要搭載去往太空的「諾亞方舟」時,能有給一張船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