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離職工作模式引熱議,是鼓勵維持工作與生活平衡還是助長懶惰?

根據蓋洛普(Gallup)調查數據,各世代的敬業度都在下降,其中 Z 世代及千禧世代的敬業度為 31%,是所有年齡層當中敬業度最低的族群。

新冠疫情顛覆了過往的工作與生活型態,使得人們生活與工作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最近美國吹起一股「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風潮,反映出年輕世代對於工作態度上的改變。為何「安靜離職」會在網路上引起熱議?管理層該如何面對這個趨勢呢?

完成最低限度工作,以設立明確界線

近期,美國掀起一股「安靜離職」的風潮。一名 24 歲的工程師 Zaid Khan在 TikTok 上發布關於安靜離職的短片,幾週內引起數百萬人關注。在影片中,他解釋安靜離職的概念,強調這個詞並不是真的離職,不過是放棄在工作中精進自己的能力,只做好份內的工作,拒絕做沒有酬勞的工作,並不再認同「工作即生活」的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

這股職場趨勢不同於奮鬥文化積極接受工作挑戰、追求升遷,而是屏除上進的心態,只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並設立明確的界線以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組織心理學家 Ben Granger 表示,在不愉快的工作環境中,安靜辭職可以成為員工維護身心健康、建立生活與工作明確界線的一種方式,但在一份只做最低限度的工作中,即意味著放棄工作可能帶來的成就感。

疫情顛覆工作模式,推動大離職潮、職業倦怠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遠距上班改變了舊有的工作型態與模式,直至現在,仍有部分企業維持混合辦公模式。遠距上班為員工帶來彈性工作時間的同時,也提高了僱主對他們的期望,希望他們能隨時隨地保持工作狀態,這也導致工作與個人生活間的界線更加模糊,職業倦怠的問題日趨嚴重,因此許多人選擇安靜辭職,為職場和私人時間做出區隔,避免工作過勞等問題。

工作倦怠.jpg 圖/shutterstock
工作倦怠.jpg 圖/shutterstock

此外,疫情期間,美國迎來前所未有的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報告顯示,6 月份辭職人數為 420 萬人,職缺額降至 1,070 萬個,相較於疫情前的職缺數增加 50% 以上,勞力短缺的問題導致一些雇主在不加薪的情況下,要求員工承擔額外的工作。為了尋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在當前勞動力市場的鼓勵下,部分員工透過只完成基本的工作要求,勇於拒絕加班,放棄做出可能會獲得認可及升遷的額外努力,作為反彈。

面對疫情下的職業倦怠和大離職潮,英國於 6 月起開始實施「週休 3 日」的實驗,試圖以減少工作時數留住人才。事實上,早在 2015 年冰島已開始類似的實驗,研究發現,在工資不變的情況下減少工作時數,員工感覺更快樂,工作效率不但沒有降低,甚至比以往更好,也改善了工作與生活失衡的問題。非營利組織 4 Day Week 試點項目經理 Joe O’Connor 表示,愈來愈多企業轉向「以生產力為中心」的策略,目的是在不削減薪資的情況下,減少員工的工作時間。

預防員工「安靜離職」,企業可以怎麼做?

1.鼓勵公開交流

提供公開和自在的交流環境,對於員工來說相當重要,這有助於解決他們的疑慮和遇到的問題,從而提升對工作的參與度。此外,建議管理層主動關心員工的狀況,而非被動等待他們提出問題。

2.避免團隊過度勞累

避免安排太多的加班時間,以確保員工有足夠時間休息,這麼做能減少員工發生職業倦怠的可能性。多留些時間給員工,不僅能幫助他們維持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3.重視員工的身心健康

提供心理諮商的管道,適時預防性或治療性措施介入,協助員工調適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及家庭健康,使員工有被重視的感覺,有助於提升工作生產力和留住人才。

比起安靜離職,應鼓勵員工尋找吸引他們的工作?

安靜離職究竟是維持工作與生活界線,還是反倒助長懶惰、損害工作成效?儘管這股職場趨勢引起 Z 世代及千禧世代廣大熱議,但也愈來愈多人開始抨擊這種工作態度。《赫芬頓郵報》創辦人 Arianna Huffington 表示,「安靜離職」不僅僅代表放棄工作,而是朝著放棄生活邁出一步,不論是管理層還是員工,都認為這個詞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他說道,安靜辭職者可能認為透過減少工作來預防職業倦怠,但比起安靜離職,離開找份吸引你且有意義的工作才是更好的選擇。人資軟體公司 isolved 人資長 Amy Mosher 也認為,若安靜辭職導致績效下滑等問題,那麼應該讓員工去尋找真正吸引他們的工作。

從過往的「奮鬥文化」到近期的「安靜離職」反映出世代間工作態度上的改變,面對這股職場新趨勢,不論是管理層抑或是員工,都該坦然面對、積極處理,建議企業多與員工交流,聽取他們想法和回饋,共同討論出改善方式,以「預防勝於治療」為出發點,積極面對這股趨勢。

更多報導
與其補助健檢,不如營造健康工作環境!3 處著手,讓員工幸福感爆棚
Nike 放員工一週有薪假!除了假期、獎金,企業還能如何增進員工心理健康?
LINE、Email 不斷切換,你「數位超載」了嗎?3 步驟斷捨離,溝通效率不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