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學研攜手 臺灣海域生態大調查啟航

記者孫建屏/高雄報導

海洋保育署運用「向海致敬—臺灣海域生態環境守護計畫」經費,展開110年至113年的4年期計畫,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臺灣大學組成調查團隊,並完成今年度第1次船舶海上調查,希望透過收集環島及近岸海域生態資料,逐年完成臺灣周邊海域全面性的生態資料建置。

海保署表示,此一計畫是我國海洋研究上,官方及學術研究單位合作的新里程,相關資料整理完成後均會置於公開網頁(海洋保育網以及海洋學門資料庫),提供學界以及關心海洋人士,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及分析。

參與調查的水試1號研究船於4月7日啟航,船上10餘位研究人員戮力蒐集基礎環境參數、浮游動植物、仔稚魚、海洋微塑膠、底棲底泥生態等海域生態資料,4月30日返回和平島碼頭,完成今年度第1次船舶海上調查;近岸潛水調查也在4月底,於澎湖周邊及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水域開始進行。

海保署指出,今年度起展開的臺灣海域生態調查,透過近岸、海域並進,以船舶海上調查、人員潛水調查方式,收集20處環島及50處近岸海域生態資料,所得資料將利用海洋科學中的新興技術,及整合式研究方法,如環境DNA(eDNA)/次世代定序的生命條碼分析、智慧型監測系統、人工智慧及影像自動辨識技術,逐年完成臺灣周邊海域全面性的生態資料建置。

同時,今年度的調查工作預期將涵蓋15處現有海洋保護區,所得資料再結合水試所及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ODB),長年收集所累積的資料,將用於後續海洋多樣性或海洋廢棄物熱點評估,以尋找潛在的海洋保護區。

海保署說,國際間以劃設10%的海洋保護區為基本目標,並朝2030年達到30%的目標努力,基礎生態資料不可少,透過這次合作,將有助於短期內了解臺灣0-3海浬沿近岸環境,期望後續擴展至12海浬海域,並增加深海調查。

水試1號工作人員在海上進行動浮網與仔稚魚網施放。(海保署提供)

調查團隊在臺灣周邊實施船舶海上調查的預計站點。(海保署提供)

調查團隊在水試1號進行海洋微塑膠過濾與控制實驗。(海保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