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校園營造客語生活 自然學會說客語

【錢薇如 林柏均 桃園.新北】

不只公部門單位要多使用客語,起示範作用,繼續我們要走進家庭與校園,看各家、各校如何推廣母語,桃園楊梅有一戶家庭,父親為了讓孩子,擁有學習客語的最佳環境,決定舉家從台北搬回客庄,因為這位父親認為,平時不只在家中要以母語溝通,孩子有沒有普遍講母語的「環境」,更是關鍵所在,桃園市的瑞原國中,校方推動客語不遺餘力,學校老師在一般科目的教學時,也會自然的使用客語。

「拜天公,敬祖先,家家戶戶慶團圓。」

用流利的客語表演口說藝術,表情豐富絲毫不生澀,兩位國三生蔡旻軒、高子媛,去年獲得全國中小學客家藝文競賽,口說藝術類的冠軍,因為在客庄就學,平時很自然的就會使用客語。

「讓後面這個字。」

父女倆拿著課本,正在討論作業,為了讓孩子好好學客語,父親蔡永強決定,在蔡旻軒國小三年級時,從台北搬回老家楊梅,蔡永強認為學習母語,就環境來說,學校和家庭必須雙管齊下。

家長 蔡永強:「學校有老師會帶著他們講,不過你在學校學,它才一節課而已,一節課後回家,你一定要跟他們說,所以你問我,學校重要還是家庭比較重要,我認為學校和家庭一樣重要。」

桃園楊梅瑞原國中三年級學生 蔡旻軒:「老師有空的時候,可以用客家話和我說,和大家講就會用客家話,所以生活中,大部分的人會講客家話。」

位於桃園楊梅的瑞原國中,從民國94年開始推動客語教學,為桃園市客語認證示範學校,學校不只在每週一節的彈性課程中,安排鄉土語言課程,所用的教材,更是老師自編的內容,平時上數學課、國文課時,師生也會以客語對話,彼此在校園生活中,增加客語使用度。

桃園楊梅瑞原國中教務主任 古勇智:「上課的時候我先點名喔,你們有誰沒來,老師什麼人什麼名,某某人沒有來,什麼原因,是說一開始用客家,文化沉浸式,一個浸潤式,自然他就會說客家話,自然就會喜歡說客家話。」

記者 錢薇如:「客委會目前推動,客語沉浸式教學的學校。」

總共有93間,其中幼兒園有79間,13間國小,國中只有1間,看得出國中國小比例比較少。

客委會語言發展處處長 孫于卿:「幼兒園其實的他學習,沒有特別,你說有一些科目的壓力,他用的字,或者講話需要專有的名詞,沒有那麼多,所以會比較容易一些。」

目前國小本土語言課程列為必修,國中則為選修,高中沒有規畫,不過從111學年新課綱上路後,國一、國二的本土語言課程,改為每週必修1節,高中則列為必修2學分,但在教學第一線,有部分老師認為,有了本土語言課程,那原本的彈性課程就沒了。

北一女中 國文教師 蔡永強:「像我教國文,我在我的國文課,也可以拿來教李喬老師的,寒夜三部曲,也可以教鍾肇政先生的課,這樣就不會排擠到其它的課程。」

瑞原國中教務主任 古勇智。很多學生其實,客家話也講得很好,成績也很好,考試考出來,4A、5A很多人啊,其實不會影響,看家長是什麼心態。」

「其實文化的東西,只有好沒有壞,你這輩人不做,下輩人就沒有了。」

校園中,本土語言課程持續延伸,不過111學年就要實施新課綱,還必須編列課程教材,時間緊迫,勢必得面對師資、資源不足的情形,客委會回應,目前與中央、清華、屏東、高雄師範等大學合作推動師資培育,客委會與教育部跨部會合作,為了振興母語,努力跟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