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化廢棄物為黃金:與其放流海膽不如養殖牠

2011年311大地震後日本東北大學吾妻行雄(あがつま ゆきお/Yukio Agatsuma)教授長期持續調查日本三陸海岸海洋生物相的演替。他發現海嘯幾乎帶走了棲息於宮城縣志津川灣內所有的海洋生物,包括捕食蝦夷海膽(Mesocentrotus nudus,以前稱Strongylocentrotus nudus)的天敵:海星和螃蟹。海嘯後,海藻林(kelp, Ecklonia bicyclis, beds (or forests)、海中林)復原最快,僅僅一年即恢復原貌;2年後海膽和鮑魚也逐漸恢復資源量。但是倖存的海膽在捕食者淨空的海藻林,大肆繁衍、數量激增,短短3年(2013年)其生物量已約是原先海嘯前的7倍。

這些海膽幾乎吃光了日本東北沿岸海域的巨型海藻林,造成海中林崩盤,海底光禿沙漠化(barrens),而這些海藻林正是日本東北沿岸岩礁生態系的基盤,也是漁業的基礎。更可怕的是,海膽啃光海藻林後並不會立即死亡,牠們生命力超強可以忍著飢餓蟄伏原地達6個月之久。更何況此種海膽長壽可活15年,除非除掉這些海膽,否則海藻林恢復將遙遙無期。因為一旦驅逐海膽,海藻林僅需幾個月的時間就能恢復。所以這些生殖巢空無一物沒商品價值的海膽(spongy sea urchin),唯一的功用就是被當地日本漁家撈起來當農業堆肥。

北海道水產專家早就利用海帶餵食海膽增肥。吾妻教授曾在北海道服務過,他建議宮城縣漁家把清除附著於漁具的海帶、昆布等大型藻的海拋廢棄物,以每10天餵食一次的頻度養殖吊養在籠子的這些空虛、深褐色生殖巢,沒商品價值的海膽,進行撈捕再養殖(catch and culture)的實驗。

3個月後不但這些海膽的生殖巢顏色金黃飽滿,甘味胺基酸(絲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成分倍增,而且可口,一如天然海膽,再創商機。吾妻教授的研究團隊不但一舉拯救被海膽蹂躪幾乎消失的海帶群落,保全當地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海洋的碳儲存庫;同時廢物利用,進行撈捕再養殖將頭痛的為害生物海膽,扭轉乾坤一變為地方劫後餘生漁家高級食材之創生產業。

無獨有偶,2017年日本神奈川縣三浦半島也飽受海水暖化藻場消失,加上暖化加速嗜食草食性水族暴增,藻場更被迅速啃食,所謂磯燒(海中藻類消失的現象)之苦。其中紫海膽(ムラサキウニ, Heliocidaris crassispina)和象魚數量過剩是被點名的禍首。神奈川水產試驗所的研究員巧妙的善用當地盛產高麗菜,在販售包裝過程中所淘汰的菜葉,餵食這些對生態有害飢腸轆轆皮包骨的海膽,養殖三個月後活存率和生殖腺指數(GSI)居然與天然海膽的不相上下,品質也深獲好評,甚至因為生殖巢帶有特殊的甜味而獲「高麗菜海膽」(キャベツウニ)之品牌。

白棘三列海膽(Tripneustes gratilla)俗稱馬糞海膽,是棲息於台灣海域海膽科的大型海膽(殼高可達5公分、直徑達12公分),是臺灣的食用海膽之一,而澎湖恰是此海膽的最主要產地,據某研究者估計,40幾年前澎湖周圍海域約有2億顆海膽。但因為市場需求大,主政者無法有效管理,盡管政府致力於種苗放流多年,資源但仍不見起色,導致海膽資源逐年減少,幾乎絕跡,地方保育團體頻頻呼籲禁捕、封海,待資源恢復才是上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與其放流小海膽種苗到保育區,隔天在放流地點卻看不見小海膽的蹤跡,也無從評估放流成效的政策;不如效法日本多年累積的經驗,將這些研究人員辛苦由培養種海膽到育出放流的小海膽(直徑2公分)養殖起來,三個月後剛好趕上夏日觀光旺季,提供饕客們視為極品的澎湖海膽,既可以保育澎湖海膽資源,避免因人為濫捕造成海膽消失於人類的食譜;同時也可以善用台灣為數可觀的廢菜,開創澎湖經濟契機,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