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新住民媽媽救台灣,謝謝妳!

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張善政最近出席「新住民午餐約會」,脫口說「蔡英文沒有生過小孩不知道這個心」,遭轟歧視女性。引發輿論強烈反彈後,張善政立即緊急出面滅火,稱他的說話重點被斷章取義,已經到了「霸淩」的地步。他「收回重講」,改稱「蔡英文請妳體會,天下懷胎的父母心」。

張善政說話有沒有被「斷章取義」,這是不用懷疑的,因為只要有「記者」這一行,「斷章取義」就不是新鮮事兒了,因為記者在生理上就是「嗜血動物」,他們的專長就是找「新鮮事兒」,新聞人物每天擺譜兒說的話誰愛聽呢?不「斷章取義」一下,不「羶色腥」(sensational)一下,閱聽大眾看了打瞌睡的新聞,編輯不愛用,見不了報,上不了節目,怎對得起這一行呢?選戰中,哪個公眾人物不被「斷章取義」?何況張善政都承認自己脾氣越來越差,前一陣子,行政院長蘇貞昌「住院了」,張說溜了嘴,指如果蘇再講酸言酸語,「老天有眼,很快就會讓他住回醫院」。卓榮泰撿到槍立刻回嗆 :「詛咒別人去住院,在民間社會是犯大忌」。

生下健康的「台灣之子」是救台灣的最大主張

英國近代詩人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 曾說 : 「新聞是倉促的文學」(Journalism is Literature in a Hurry)。既是慌張寫就的記事,就當是泡腳嗑牙看的事兒便是,特別是那被記者寫在第一段,或被編輯加上去當前言的,拿來作標題的,基本上不會是新聞重點。反而我對張善政在「新住民午餐約會」說的正經事兒倒認為挺感興趣、很重要的。他主要說的,不是去數落或歧視未婚者或未生育子女者,而是為新住民媽媽請命,要政府讓來台半年內懷孕的新住民媽媽能享健保保障,讓她們接受完整的產檢,生下健康的「台灣之子」。善哉!這是救台灣的最大主張,但我們看新聞中只一筆帶過,真令人對台灣新聞品質的低落感到丟臉。

每一個人都要對新住民媽媽脫帽敬禮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以台灣國小學生數觀察,96 學年為175 萬4,095 人,逐年遞減至106學年之114 萬6,679 人,平均年減幅為3.46%,但新住民第二代學生數則由9萬959人增為10 萬7,407 人。根據最新《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在全球200個國家出生率排名中,台灣以1.218個孩子位居「世界最後一名」,國發會不斷提醒大家台灣恐在2022年就人口負成長。在人口蛻減已經成為嚴重國安問題的今日台灣,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對新住民媽媽脫帽敬禮,她們的增產報國是對台灣的最大貢獻;她們能生下健康寶寶是台灣之福,怎還能苛扣她們,不提前給予她們健保提供的產檢?這樣的政府是多麼不義、忘恩負義的政府啊!

我們來看看,先進歐美各國是如何鼓勵國民多生小孩的。他們早就切實地編制預算。特別是法國和瑞典實施的各種家庭育兒政策。在法國,由於大學學費幾乎全免,家庭開銷就能大幅節省。而且政府的育兒津貼是隨著第二、第三胎以及小孩數的增加,其金額也隨之增加。育兒數越增加,所得稅就越有減免。在法國,生一胎就賺錢,生二胎更賺錢,生三胎還要賺錢。法國就是這個制度,支撐了總生育率維持在2.0的水準。

台灣社會普遍對「新二代」投以差別的眼光

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想增加人口,阻止少子化作出最大的努力,除了編列預算補助育兒開銷,減免家長的賦稅,更有效的就是大量接受移民。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1943-)早就對日本提出嚴重的警告 : 「只有日本幾乎沒有接受移民,人口自然增長率就轉為負數。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瑞典,都屬鼓勵移民國家。」他指出,美國每年接受100萬人的移民,人口的自然增長也一直持續;英國最近增加了移民數量,也開始致力於人口的自然增長;法國因為接受移民引起了一些問題,所以在人口數量上有所起伏,但可以看出致力於人口自然增長的決心;德國由於人口的自然增長呈負值,最近也從歐洲其他國家接受移民;瑞典也同樣維持著移民政策,這幾年來人口自然增長部分,也呈快速回升。而台灣在引進移民上,不但不如日本,社會普遍對「新二代」普遍都還投以差別的眼光,現在更要苛待新住民媽媽,不讓她們享有基本的產檢,嘴巴不快的張善政為她們請命,還落得要被人損臉,這是甚麼莫名其妙的國家啊?

世界各國都在爭取幹才移民,台灣呢?

移民大國美國大量接受移民不但帶來人口增長,並且帶來高技術人才。美國的移民政策,特別對世界各國在各種領域有傑出表現、具高技術的移民優先禮遇,從而支撐了美國持續的經濟增長。美國的留學生人數一直是世界第一。全球留學生的16.4%,都去了美國。日本,留學生的比例為3.3%。其中大半是從中國來的留學生。中國人海外留學,是走以下順序的:最優秀人才去美國,其次是英國,澳大利亞,再其次才是日本。台灣的接受移民的政策之保守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了,就在當下,無論從人道角度或從強國富國的考慮,正應該極力爭取香港高級知識分子移民台灣,尤其是香港的金融幹才更應該特別禮遇歡迎他們移民台灣。你看到台灣政府在這事體上做了甚麼?台灣政府的如何保守;台灣的百姓如何自我感覺良好,還嫌棄人家來自亂邦,這是多麼窩囊啊!

要從長遠的視野出發思考移民政策

在台灣,我們看到的只有「移工」,沒有多少「移民」。連在台灣奉獻一聲的宣教士,臨死之前終於拿到台灣身分證,都要上報紙大家才知道。政府從來沒有從長遠的視野出發,思考移民政策。「移工」只是作為單純的人手不足的「緩衝材料」加以使用。所以我們天天看到的是「移工」來做一些台灣人嫌棄去做的重體力勞動,以及需要耐心及愛心的看護工作。讓我們看看英國,他們不但將移民分為五個階段,並且還擁有完備的制度,足以讓優秀人才能安心定居。沒有這種眼光的移民制度,一旦勞力市場人手不足,就臨時雇傭;一旦勞力市場飽和,就遣返他們回國。由於一直沒有建立起長期的雇傭制度,當經濟惡化,不再需要勞力的時候,這些人就遭到了閒時棄如敝屣的命運。勞資之間,社會對「移工」的對待欠缺互信互愛的關係,他們不感到台灣是一個友善相待的地方,有一天,當我們想接納他們成為台灣的新成員,「豬窩不如狗窩穩」,他們就不如歸去,也不會願意為這塊土地再多付出一分勞力,多流一滴汗水呢!

張善政面對新住民媽媽,說了幾句真心話,說了幾句關心的話,不但記者聽不到,政府也聾了耳。不是嗎?現在,最重要的是「選上總統」,一切勝選之後再說,台灣的前途就在算盤上這樣被一推二百五,除了擲筆三嘆,夫復何言啊!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