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一百萬劑戰備疫苗如何轉身為二千萬劑無三期試驗的高價疫苗?

藍、紅政客掀起疫苗之亂,固然不免令人有假藉人道、引領中國入室、唱衰台灣的疑慮,但是蔡政府是不是以無私、理性、科學、盡量以透明的原則做決策,也是個問題。假如蔡政府的決策過程不符無私、理性、科學、透明的原則,一出事就暗示中國破壞,但又不把話講明白、說清楚,當然就難以杜悠悠之口、有損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就像汽車沒上公路試驗性能,怎麼知道是否便宜?

首先筆者必須說,政府現在擬從兩家公司購買的總數二千萬劑的「國產」疫苗是很貴的。國際疫苗行情以美金計,輝瑞約為19〜42美元一劑,AZ 為2.5到4美元一劑。高端的881元台幣一劑,約為合美金31.5美元一劑,跟最貴的輝瑞比看起來還不是很離譜。問題是國際疫苗都是至少做過3〜4萬人的第三期試驗,而第三期每人要花數千甚至萬把美元成本。所以假如高端要跟國際公司一樣做三、四萬人的第三期試驗,高端必須再花50億到百億台幣。但是高端不會作、也沒錢作,這50〜100億就都省起來了(高端股本約21億,淨值約30 億)。完全不做三期,等於推出沒有上過公路試車的新型汽車,怎麼知道便宜、如何叫人放心?

當然,疫情當頭只要有效,人民並不在乎政府花多少錢。問題是每劑881元,二千萬劑就是176億元,對個人或小利益團體也不是個小數字。萬一因為人性的貪婪,因而影響政策的判斷,導致政府決策走上錯誤的方向,其影響就是人命與國家安全,不是金錢可以衡量。

國產疫苗是否太貴有一個角度可以參酌。兩家國產疫苗公司都沒做三期,卻與有作三期的國際公司價格不相上下,甚至更貴。所以兩家國產疫苗公司,都必須把省下的、沒有發生的三期試驗費用,每家至少50億,總共至少100億從總價中扣除,退還給台灣人民。這樣算回來,國產疫苗每劑只要380元。民進黨政府顯然有把台灣人民當冤大頭,公然進行利益輸送之嫌。

政府原來不是要購買二千萬劑的。根據扁政府時代的抗SARS大將、當時的疾管局長、蔡政府行政院「COVID-19科技防疫推動會議」前疫苗組召集人蘇益仁的說法,一年多以前,政府原本(至少表面上)只準備買一百萬劑國產「戰備」疫苗,以為緊急時供醫護使用,現在平白多出一千九百萬劑,這轉折是如何來的,值得探究。

本年5月,蘇益仁接受遠見雜誌專訪。該專訪被寫成〈「驚爆內幕」抗SARS名將蘇益仁:疫苗策略連環錯,台灣恐掀拒打潮!〉一篇報導,並於6月2日上網。

抗SARS大將蘇益仁:疫苗策略連環錯

該文記者是否具實報導,我不知道。為了瞭解為何台灣疫苗陷入令人焦慮的不確定性,筆者先將該文所欲傳達的「客觀」事實,以時間先後先列出來,然後再對照蔡政府的解釋與說詞,看看差異在哪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蘇益仁立即被延攬進行政院「COVID-19科技防疫推動會議」擔任疫苗組召集人。

2020年3月得知高端與美國NIH簽下疫苗合作MOU後,蘇益仁緊急聯絡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陳其邁,與剛選上副總統的賴清德,三人前往高端了解後,決定啟動台灣「戰備疫苗」開發計畫。

原先開始的計畫是,若疫苗開發順利,2020年底將有一百萬劑「戰備疫苗」。所謂「戰備疫苗」,是為了緩解第一線醫護人員的燃眉之急,而非開放給一般人施打。

未料,去年5月,高端陸續傳出動物實驗緩慢,設備、產能卡關等挑戰,無法趕上年底產出計畫。小組又緊急啟動外購疫苗計畫,「去年5月,我們就定調,國產需與外購疫苗並行」。

沒想到,指揮中心一度遲疑,台灣防疫得當,為何還需要外購疫苗?好不容易說服,預算在去年6月送審,7月立院通過,真正啟動國外疫苗採購,已經是8月。

各國都是2020年4、5月就在搶購疫苗,台灣足足晚了四個月,錯過黃金時期。

2020年6月,蘇益仁辭去行政院「COVID-19科技防疫推動會議」疫苗組召集人職務。(中央社7月新聞報導)
2020年11月東洋製藥與德國BNT談妥的3000萬劑採購案,因蔡政府最後僅答應購買200萬劑,最終破局。
2020年12月之後,各國新冠疫苗陸續上市,歐美開始全面施打計畫,但台灣外購疫苗6月後才陸續交貨。(主要還是靠美日捐贈)
2020年底,政府為加速國產疫苗上市,改變遊戲規則,決定若通過二期,便可取得緊急授權,供一般民眾施打。蘇益仁憂心說,這與去年初規劃的戰備疫苗已經不同。

一開始政府對疫苗外購就不積極

從以上的10點來看,可以清楚得知(1)蔡政府的確改變了原本一百萬劑國產戰備疫苗、其餘由外購疫苗填補的並行策略,為什麼? (2)蔡政府一度不願外購,推拖的結果直到2020年8月才啟動外購,已經晚了四個月。(3)2020年11月東洋製藥與德國BNT談妥的3000萬劑採購案,因政府最後僅答應購買200萬劑,最終破局。當初為什麼只答應購買200萬劑?(4)政府對外購不積極,可能的解釋就是要把生意留給國內廠商做。

對於疫苗的購買,陳時中5月27日有以下的說法: 「疫苗談判很早就開始,其中各界關注的德國BNT疫苗去年8月20日就開始談。這段期間除政府與其來往外,也有其他代理廠商洽談過,但都沒成功,直到去年11月11日展開視訊會談」。這段話與蘇益仁說採購比人家晚四個月,8月才開始符合,也與「東洋製藥」11月談妥3000萬劑,蔡政府卻只要購買200萬劑,最後失敗的說法沒有互相矛盾。另外,陳時中也提到12月到1月之間台德雙方為了新聞稿契約方名稱問題,最後因中共干預而無疾而終的歷史。顯然陳時中把慢了四個月才開始談的東洋3000萬劑與更後來因新聞稿國名而無疾而終的事件混為一談,這到底是一件還是兩件事,沒有官方說法。能證明的只是民進黨政府自己先蹉跎遲疑。

有人不喜歡代工,他(她)是誰

假如蔡政府是為了疫苗充裕、人民平安、國家安全,那麼當初就應該考慮疫苗代工。在日本都不敢奢言開發日本國產疫苗,最後日、韓、泰、印都選擇代工的情勢下,台灣有什麼「特殊疫苗優勢」要把代工的機會推掉?對於為何推掉代工的機會,陳時中在6月10號在立院答詢時說「有人不喜歡這樣」!代工又不是疫苗研發公司在承做,台灣有誰有這種權力可以一人否決代工的機會?陳時中6月18日改口說我國「是代工沒有談成,不是反對代工」。想想日、韓、泰、印都可談成,唯獨台灣沒有談成。可見條件不是問題,意願與決策才是問題。意願與決策是不是要把球作給國內疫苗廠商?

挺蔡政府財經雜誌與名嘴更有所謂「疫苗形同國防產業」的論調,要利用國產疫苗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呼籲「台灣需要更強大的生技護城河!」,甚至奢言建立第二個「護國神山」,加強蔡政府的「保護」國產疫苗的說服力道。這種說法真是讓人啼笑皆非,不但錯誤,也有昧著良心之嫌。

第二個護國神山很滑稽

筆者在淡江大學時每年都要教一次「幼稚產業」及如何扶持的理論。政府若純粹只是給錢(如高價購買疫苗)或以高額關稅保護,最後多變成利益輸送,一事無成。看看裕隆被保護五、六十年,如今只能掛日產的牌子;而沒有政府照顧的台灣中小企業,卻漸漸成長為世界型大企業,就可知一、二。這種歷史驗證過的理論不會因為民進黨在蔡英文主政下而改變。

在國際資金苦無投資獲利機會、世界創投基金充斥的現狀下,台灣若存在著有前途的疫苗公司自然會有國際投資者排隊爭相投資,根本不勞蔡政府乘國人之危、用高單價購買來支持。

國事有輕重緩急。疫情當頭,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人民生命財產與國防的安全。這本可由儘早疫苗外購與疫苗代工簡單做到。救國拯民之道,絕不是送錢去發展數年後、甚至一、二十年後都不一定有成效疫苗公司。蔡政府對疫苗外購的蹉跎與對疫苗代工的消極甚至反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利益至鉅;其政策的粗糙、幼稚與錯誤,豈能僅以「抗中保台」的說詞就想遮掩。


作者指出,疫情當頭,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人民生命財產與國防的安全。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