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國大提琴泰斗林哈瑞(Lynn Harrell,1944-2020)病逝,享年76歲

去年才接受林昭亮邀請,參加林昭亮主持的《台灣第一屆國際精英大師班》的美國大提琴泰斗林哈瑞,在4月27日突然去逝,他的夫人小提琴家Helen Nightengale沒有說明他的死因。

林哈瑞是極少數二度贏得葛萊美獎的美國大提琴家,也是傑出的室內樂演奏家,以及卓越的大提琴教授,曾任教於五所名校,因此桃李滿天下,他的突然去逝,令他的很多學生感到不捨,同時也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目前正走紅於國際樂壇的台灣指揮家陳美安説:「我曽經與林哈瑞合作演出德伏札克大提琴協奏曲,那次合作,使我得到很多啓發,是我終身難忘的美好經驗。」台灣知名大提琴家陳建安,便是林哈瑞在南加大任教時的得意門生。現在擔任洛杉磯愛樂副首席的洪本倫也是他在USC音樂院的高徒,目前他也繼承他的位置,在南加大音樂院任教。

出身音樂家庭,畢業茱莉亞和寇蒂斯音樂院

林哈瑞在1944年出生於紐約市的音樂家庭,父親麥克.林哈瑞(Mack Harrell)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台柱男中音,而他的母親瑪喬莉·富爾頓(Marjorie Fulton)則是小提琴家兼傑出的音樂教育家,他跟台裔大提琴家楊文信(1965-)一樣,9歲才開始學大提琴,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1955-)則是在四歲時就由他的父親馬孝駿啓蒙。他一生有三位重要的大提琴老師,第一位啓蒙他對大提琴產生興趣的是阿隆遜(Lev Aronson),他當時是達拉斯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他在二戰時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林哈瑞説他年輕時代對棒球的興趣超過對大提琴的興趣,幸好阿隆遜老師啓蒙我,使我深深地愛上音樂,在感情的世界裡,他無形中成為我最親密的朋友,尤其是1960年我15歲時父親因癌症去逝之後,他更成為我的心靈導師,接著二年後我媽媽為了趕赴一場音樂會不幸車禍死掉,我開始過了將近一年的流浪漢生活,帶著一個皮箱和大提琴不斷在親友之間搬家,直到17歲那年正式在茱麗亞音樂院拜師羅斯(Leonard Rose),我才安定下來,他也是後來馬友友的恩師,因此林哈瑞可以説是馬友友的師兄,林哈瑞認為羅斯跟Janos Starker,Rostropovich一樣都是大師級人物,但是他會因才施教,發揮學生個人的長處,因此雖然我跟馬友友都受教於羅斯,但是我們二人的演奏風格卻完全不同,茱麗亞音樂院畢業後,他又進一步到寇蒂斯音樂院拜科爾(Orlando Cole)為師。科爾對他很好,常常邀請林哈瑞到他家吃飯,師母不但廚藝高明,同時也是一位聲樂家,當她演唱完後,科爾就會對林哈勒説:「我希望有一天,你的大提琴演奏,像我太太的歌聲那麼好聽。」這點讓林哈瑞深獲啓發。

受父親唱片的影響,決心使大提琴成為歌唱的樂器

另外一點是父親對他的影響,他回憶道,我父親生前對我沒什麼影響,直到他去世17年之後,我才大量地浸沉在我父親的唱片中,這時我才 知道我父親的歌唱是那麼美妙動人,我要用大提琴發出像我父親那麼美的歌聲,而且大提琴含蓋四個歌唱音域,因此我決心把我的大提琴變成歌唱的樂器。他在先後畢業這二家美國最知名的音樂院之後,他以18歲之齢,就被美國五大的克里夫蘭交響樂團錄取,他立刻得到當代匈牙利指揮大師喬治·賽爾(George Szell,)賞識,二年以後,他就成為頂頂大名的克里夫蘭交響樂團的大提琴首席,他很可能是五大中,最年輕的大提琴首席。1994年林哈瑞在克利夫蘭 音樂研究所演講時,他回憶起他在克利夫蘭交響樂團時,深受其指揮喬治·賽爾的啓發,他要我大膽地胸懷大志,並對自己的演奏充滿自信,不是那種對自己樂器產生自戀狂式的技巧炫耀。他要我完全浸沈在作曲家的創作意境,並掌握其性格特徵。同時也教我要尊重一首偉大作品背後的創造性力量,他也進一步教我要尊敬其他團隊中的音樂家,祗有尊重別的音樂家,自己才會受益,結果林哈瑞總共在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呆了9年,才在1971年展開獨奏家的生涯。在1970年時,喬治·塞爾帶領克利夫蘭交響樂團來林肯中心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時,我到音樂廳時,票早就賣完了,正在極度失望之際,突然我在地上發現別人掉下來的一張票根,這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天下掉下來的禮物,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欣賞貝多芬這首偉大的交響曲,也是我一生聽過20多場《合唱交響曲》中,心靈最震撼的一次經驗,也許是因為偷來的東西,總是最甜的,這也是我在紐約十年中,唯一的一場沒有買票的音樂會。那場音樂會林哈瑞擔任大提琴首席,當時我根本不知道林哈瑞是那一號人物。


林哈瑞年輕時於克里夫蘭交響樂團照片。圖/擷自林哈瑞臉書
27歲由克利夫蘭交響樂團首席,轉變為巡迴全球的大提琴獨奏家

1971年林哈勒在告別克利夫蘭交響樂團之後,第一次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大提琴獨奏會時,當時紐約時報首席音樂評論家哈洛德.荀貝格(Harold Schoenberg,1919-2015)說:「林哈瑞先生美好的演奏令人不得不佩服,他不管演奏什麼曲子,他的琴音永遠是溫暖,而帶著歌唱的聲音,使人陶醉,他是當今最有平衡感的大提琴家,這位年輕人幾乎擁有完美的技巧、音調的精準以及優美的旋律,前途無量。」

林哈瑞幾乎灌製過所有西方重要的大提琴協奏曲,(例如德伏札克、艾爾嘉、舒曼、拉羅、海頓等的大提琴協奏曲),同時他也是室內樂的高手,他與鋼琴家阿希肯納齊以及小提琴家帕曼合作的二張唱片更贏得二次葛萊美獎:一張是 柴可夫斯基A小調 鋼琴三重奏(1982年),另一張是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1987年)。

林哈瑞對教學特別有興趣,而且他有豐富的人文素養、溫暖的熱情、以及對後輩的愛心,使他深受學生的愛載與懷念,1971年林哈瑞同時展開他的獨奏生涯和教學生涯,他先在辛辛納提大學音樂院任教,然後到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教學數年,甚至擔任過此校的校長二年;接下來他又先後在克利夫蘭音樂研究所、阿斯本音樂節、以及茱麗亞音樂院教授大提琴。

林哈瑞與林昭亮是同事兼摯友,曾經來高醫大和北藝大演出

當他在茱麗亞音樂院和德州著名的萊斯大學音樂院(2002-2009)任教時,林昭亮成為他的同事,因此他們二人才會那麼熟,記得2006年我在高雄醫學大學教《醫學人文》時,重視人文教育的校長王國照,為了替《高醫兒童癌症治療基金會》募款時,特別邀請林昭亮帶領的《台灣國際音樂節》團隊來高醫大演出, 全場滿座,演出者都是國際級的巨星,大提琴家有美國大提琴泰斗林哈瑞和中國的國際級名大提琴家王健,這次演出不僅提昇高醫學生與教授的人文水準,也為基金會募到二百萬元,音樂會後,王國照校長特別為這些音樂家舉行一個點心豐盛的夜光茶會,那時透過林昭亮的介紹,我有機會與林哈瑞閒聊10分鐘,我們從1970年4月15日在林肯中心卡薩爾斯指揮100位來自全球各地大提琴家談起,他説他也在場,接著聊到他的恩師以及他父親的好友克利夫蘭交響樂團指揮喬治.賽爾,最後我讚美他的琴音怎麼會那麼美,像歌唱一樣的甜美,那時他才告訴我:「大提琴家杜普蕾去逝時,我剛好在倫敦皇家音樂院任教,因此才有機會近水樓台先得月,獲得她那把1673年製作的史特底瓦利名琴,後來馬友友也得到她的另外一把大提琴。」平時謙冲為懷的他,這時信心十足的告訴我說:他這把杜普蕾的琴比馬友友更棒。接著我也跟王健聊了5分鐘, 他頗有學者風範、謙虛客氣的王健,當年小提琴家史坦,把他帶出文革的中國之後,他已經成名西方樂壇,他告訴我説:「我目前定居倫敦,演出以歐洲樂壇為主,美國次之,不過因為我很喜歡台灣,因此會常常受邀來臺灣演出,並順便回去中國看看家人。」當時高雄還沒有衛武營國家文化中心,大師級的音樂會以及樂團很少來高雄,這次託王國照校長和林昭亮之福,有機會與我的高醫大學生一起享受大師們的精彩演出,頗有幸福滿滿的感覺。

熱愛教學,曾經擔任過倫敦皇家音樂院校長之職

林哈瑞在1976年32歲時與英國名作家兼記者Linda Blandford結婚,他們二人生了一對龍鳳胎,女兒Kate是一位女演員兼瑜珈老師,兒子Eben新聞工作者,他們二人都跟媽媽一樣定居倫敦。這是為什麼林哈勒瑞會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執教那麼久的原因。

2002年林哈勒跟他以前的學生小提琴家Nightengale結婚,婚後他們也生了二個孩子叫Hanna &Noah,他們夫妻也創立了《Heartbeats Foundation》(心跳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的目標是:「 設法幫助有需要的孩子,用音樂的力量把他們從貧窮和困境中解脫出來。」他們夫婦的愛心確實幫助不少本來沒有錢學音樂的窮苦人家的孩子,走上職業演奏家的生涯。林哈瑞婚後搬到陽光普照的洛杉磯面海小鎮聖塔莫尼卡(Santa Monica)定居,他每年都會在此地一家音樂廳(Broad Stage)舉行一場獨奏會,今年已經安排好5月17日要開獨奏會,現在祗好讓眾多的南加州粉絲失望了。雖然他的夫人沒有說明死因,但是他一向就有心臟病方面的問題,因此最有可能是死於突發的心臟病。由於他在音樂界的人緣特別好,加上桃李滿天下,他的去逝,引發世界各地樂壇的震撼。


2019.5.20林哈瑞在芝加哥的Guarneri Hall大師課程與學員合照。圖/擷自林哈瑞臉書
林哈瑞以《溫柔的巨人》(Gentle Giant)形象成名樂壇

林哈勒常常被樂評家稱為《溫柔的巨人》(Gentle Giant),一方面表示他是世界樂壇的大提琴巨人,同時他有6尺4寸的身材,而且熊腰虎背,抱著大提琴輕鬆自如,如魚得水,他也常被稱為《歌唱的大提琴家》(Singing Cellist),因為在他手中,大提琴變成了會歌唱的樂器,聽他的音樂會猶如在聽一場大提琴的聲樂會,這點他父親地下有知,一定會很高興。他幾乎跟全球所有知名交響樂團合作過,除了經典的古典曲目外,他也會演出現代作曲家的作品(例如Henri Dutilleux、Donald Erb等),他與夫人創立的基金會也常會鼓勵年輕作曲家創作新曲,並由他做世界首演,他經常做全球巡迴演出,演奏生涯有60年之久,教學生涯也有50年之久,英國樂評家Norman Lebrecht(馬勒傳作者)說:「像林哈瑞這種大提琴天才,大概半世紀才會出現一個。」 他一生最難忘的音樂會,大概是1994年4月7日,梵蒂岡城羅馬教宗約翰.保羅二世首次為紀念猶太大屠殺犧牲者舉行一場音樂會時,邀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由Gilbert Levine 擔任指揮,林哈瑞擔任大提琴獨奏,是一場舉世注目的音樂會,連羅馬猶太教最高領導人,也來做歷史的見證。林哈瑞一生四海為家,出生紐約,也先後住過克利夫蘭、辛辛納提、英國倫敦等地,但是朋友最多,心血灌注最多的還是德州達拉斯和南加州洛杉磯,他12歲時,就跟父母搬去達拉斯,父親在南部衛理公會大學教聲樂,母親在北德大學音樂系做專任小提琴教授,因為他父親是著名亞斯本音樂節與音樂院(Aspen Music Festival and School)創辧人之一及副音樂總監,他暑假都會去科羅拉多州的亞斯本音樂節,建立他與此音樂節長期合作關係,他在念高三那一年,曾經偷偷跑去莫斯科參加柴可夫斯基國際大提琴大賽,結果有進入準決賽,但是沒有得獎。他可能是有史以來該比賽最年輕的參賽者。

達拉斯交響樂團在2001年開始舉辦《林哈瑞協奏曲大賽》提拔新秀

因為他跟達拉斯交響樂團有長期合作關係,因此2001年達拉斯交響樂團為了懷念他的貢獻,特別為他舉辦《林哈瑞協奏曲大賽》,目標是提拔8歲到18歲的弦樂與鋼琴人材。2002年開始,他與小提琴家海倫結婚之後,就一直定居在洛杉磯郊區的聖塔莫里卡,並且在洛杉磯愛樂暑期音樂研究所擔任四年主任(1988-1992),同時也在南加大Thornton音樂院擔任七年(1986-1993)大提琴大師《畢亞蒂戈斯基講座教授》(Gregor Piatigorsky Endowed Chair),因此他可以説是這位大師的接棒者,作育無數英材,台灣的二位傑出大提琴家陳建安和洪本倫,就是他在南加大的得意門生。

他一生獲獎無數,比較重要的有第一屆艾貝利·費雪獎(Avery Fisher Prize)、畢亞蒂戈斯基獎,以及福特基金會音樂藝術家獎,他的第一把大提琴是1721年蒙塔格納納.。(Montagnana),這是父母先後去世後,賣房子的錢買的,另一把是1673年安東尼歐·史特拉底巴里斯(Antonio Stradivarius),是在1984年向廿世紀最傑出的女大提琴家杜普蕾生病時,向她買的;
她的另外一把1712年史特拉底巴里斯(Davidov)則由馬友友取得,馬友友另外一把名琴也跟林哈瑞爾同一家產品名叫《Domenico Montagnana1733》。林哈瑞和馬友友是目前美國最出色的二位大提琴家,他們二位都用同樣的名琴,我一生欣賞過馬友友音樂會12次,近距離接觸3次,也欣賞過林哈瑞音樂會6次,近距離接觸則祗有一次, 在外表上馬友友點子多,表情出神入化,融合東西方的文化元素,因此他的演出似乎更能感動一般的聽眾,而林哈瑞的歌唱般的琴聲,紳士般的風度,自然的風格,.也許更能使行家感動,總之,以我外行人的觀點:林哈瑞是資勝於文,馬友友是文勝於者,雖然馬友友 因為贏得18座葛萊美獎、三位總統就職典禮上演出,而且經常做誇界演出,華裔的馬友友名氣反而比道地美國人的林哈瑞一更大,但是比較他們二人所出版的《巴赫無伴奏組曲》、《德佛札克大提琴協奏曲》等CD,我個人覺得他們二人的實力是相仲伯的,但是林哈瑞花在教學的時間遠比馬友友多, 因此他的子弟兵肯定比馬友友多很多,總之,他們二位都是廿世紀美國最傑出的大提琴家。


林哈瑞(左)與美國音樂評論家Jim Svejda。圖/擷自林哈瑞臉書
一代樂壇巨星,在南加州殞落,帶來無限哀傷

當林哈瑞在2020年4月27日突然在南加州聖塔莫尼卡家中平靜過逝後,他的小提琴家愛妻Helen Nightengale在第二天在臉書上宣布這項不幸的消息:「我們已經失去了一位非常棒的父親、丈夫和可敬的人,他的四個兒女.他的妹妹、他的朋友和我,以及那些有幸認識他的音樂、他的智慧、和他的人文情懷的人,都為他的過世而哀傷,他的往生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親愛的林,很多人將會懷念你超過你的想像,我們希望你已經飛走到月球去,然後再回來地球與我們相聚,安息吧!親愛的,你已經贏得世人的讚譽。」

經常來台灣演出的法國大提琴家Gautier Capucon説:「別了林哈瑞我最親愛的朋友與同事,你那華麗的、獨特的琴聲,使你的大提琴猶如 人的歌聲,同時你也擁有無限慷慨的胸懷,我們大家都將深深地懷念你,安息吧!」

蜚聲國際的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説:「林是我的最親密的老朋友,過去47年來,我們相知相惜,彼此互相尊重,他是非常出色的大提琴家,他的琴音無人能及,他的為人真可以説是貨真價實的溫柔的巨人,他將被所有跟他接觸過的人深深地懷念。」

英國小提琴家甘迺迪(Nigel Kenneny)回憶道:「當我有一度因憂鬱症而長期告別樂壇時,我收到了林哈瑞的一封來信,他表示他很欣賞我的演奏模式,並對我的長期告別古典音樂界表示失望,這封來自林哈瑞的信,他可以說是他那一代最傑出的大提琴家,可能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經過他的真誠的鼓勵,我決定重出江湖,與他一起巡迴全球演出雙重奏。而當我們一起合作演出時,他表達了他對音樂與生命的無限熱愛,做為藝術家他不斷地在追求進步,更難得的是他的為人謙虛、慷慨、忠實而且心胸開闊,這就是林這個人為人的縮影,多謝林給我分享那麼多美妙的音樂和回憶。」

曾經來台指揮NSO演出馬勒第四交響曲的西雅圖指揮家希瓦滋(Gerard Schwarz)説:「今天世界樂壇損失一位最亮眼的巨星,林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老師、人文主義者,也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我們全家和無數其他人,都視他為知已,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便是與他相處的時間,而且他是超凡的音樂家,他對生命與家人之愛,是顯而易見的,他在演奏時的喜悅感非常有感染力,我非常想念他,希望海倫和他的兒女們好好保重。」
(2020年5月7日完稿於南加州亞伯蘭市)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