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基隆聖安宮主委:大甲鎮瀾宮第一座媽祖分靈地,為何落腳基隆?

文 :葉奕緯(西打藍)|執行策劃:蚯蚓整合文化有限公司

大甲信仰生根基隆

基隆西岸碼頭山上的聖安宮,建於民國47年,是大甲鎮瀾宮第一座媽祖分靈地,媽祖信仰,慰藉無數在基隆碼頭工作的大甲人。媽祖分靈一事,是由創宮推手霜宗促成,目前聖安宮主委是霜宗的兒子霜進春,負責處理廟務。

聖安宮始末

日治時期,霜宗在大甲擔任鐵路員工時,許多在大甲種稻的同鄉,稻子收成後沒有工作,恰好當時基隆成立碼頭裝卸公司,具有地方威望的霜宗號召同鄉,一起到基隆碼頭工作,以搬運碼頭與船上貨物為業。

「爸爸40幾歲時,從大甲召集了700-800人到基隆工作,當時他在基隆碼頭擔任班長,正逢台灣米外銷到日本,需要很多扛米工人。」霜進春說明大甲同鄉到基隆工作的原因。

許多大甲人到基隆落居,需要信仰做為精神上的依託,霜宗與大甲鎮長、鎮瀾宮主委熟識,經過多次討論後,主委同意分靈媽祖到基隆,照顧遠至基隆工作的大甲同鄉。

民國47年,大甲媽祖順利分靈至基隆西岸,最初是將媽祖分靈供奉在仙洞參拜,後來與一名地方耆老租賃房屋,才將媽祖移請入屋。

「爸爸和基隆林務局處長商量後,在山上找了一塊地建廟,爸爸每日下班,就和工人一起鏟土施工,媽祖廟曾經被颱風吹倒又重新翻修,經過大家多年來的努力,聖安宮從最初的木板屋,一路發展到今日的規模。」霜進春說起建廟的艱辛情景。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聖安宮會啟程至大甲接香火,將兩間廟的香火混在一起,這是一種傳承。「到大甲遶境進香,是回娘家的概念。從民國47年至今,除了蔣中正過世延後一個月,還有今年疫情取消外,我們從不曾間斷參與繞境活動。最顛峰時,我們在基隆有六、七個陣頭一路遊街,一路從南榮路走回山上。」霜進春回憶每年的熱鬧。

霜宅

民國38年出生的霜進春,小時候不愛讀書,在父親霜宗的要求下,霜進春從18歲開始在碼頭工作,負責開起重機吊船貨,總共工作30餘年。「我以前在外面有開三間店,如果外面工作忙不過來,就會花錢找人換班,碼頭每月薪水有四到五萬,如果遇到要吊貨櫃時,大概有十幾萬月收入。」霜進春說。

霜進春老家位於西岸碼頭山上,距離高遠新村不遠。全盛時期,此地約有40餘戶人家,隨著碼頭工作減少,許多人返回家鄉,今日只剩六、七戶。

「老家原先是用土堆起來的房子,直到我12歲左右,爸爸才重新裝修成磚瓦屋,也是當地的第一間磚造房子,我們家是山上第一間有電話、電視的人家,鄰居們都會到家裡接聽電話。其他人多是住在碼頭前的工寮,很多是單身漢,不是每個人都有房子。」霜進春說起老家的歷史。

霜進春的老家,在當地尊稱為「霜宅」,居民感謝霜家引入媽祖信仰,提供離鄉背井的人們精神慰藉。

「我們以前是姓孫,爺爺是唐山人講話有些口音,在報戶口時,戶政人員將『孫』聽成『霜』字,才改成這個姓氏。我現在是霜家同輩中,年紀最長的人。」霜進春解釋特殊「霜」姓由來。

「這間廟能有今天的規模,除了父親與許多人的努力外,我也投入好多錢整修,我不求把錢拿回來,只希望媽祖保佑大家身體健康。如果有足夠能力,我希望能重新整修聖安宮,改建成五層樓:一樓是吃飯的地方,二到四樓是香客大樓,五樓則做成圖書館,讓周邊小孩可以來讀書。」

霜進春與父親霜宗付出多年心力,希望家鄉信仰能繼續傳承,讓移居基隆的家鄉人,以及在碼頭工作的人,能有心靈慰藉,陪伴他們度過人生裡的難關。

延伸閱讀
《北約2030》報告劍指中俄,卻也點出各國利益衝突的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