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車站在就還有生機!」劉克襄踏訪52個台鐵小站:地方創生是關鍵

「你可曾在陌生的小站下車,展開一場未知旅程?」在作家劉克襄眼中,火車不僅是交通工具,也是開啟每一段旅程的契機。他在今年出版《小站也有遠方》一書中,蒐羅52個台鐵小站的旅遊札記,講述旅途中每一段有溫度的故事,也傳達了「不在旅遊書上」的小站魅力。

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肆虐全球,往年熱絡的海外旅遊宛如按下暫停鍵,台灣的本土疫情近來逐漸趨緩,民眾可稍稍安心地在國內旅遊。劉克襄接受《風傳媒》專訪時直言,國人無法出國旅遊,是重新認識台灣這片土地的時機,搭乘火車出遊就是很棒的選擇。

對劉克襄而言,這些旅遊指南上沒有的小站,照樣能譜出不為人知的精彩旅程。他認為,鐵道旅行並不是為了去網紅景點「打卡」,而是在某個小站下車,在與當地民眾的互動、言談間認識小鎮風采;有時甚至是漫無地標,信步到車站附近的菜市場逛逛,發掘其特色與文化紋理。

新北雙溪市場一景。(盧逸峰攝)
新北雙溪市場一景。(盧逸峰攝)

作家劉克襄認為,有時鐵道旅行不需做過多規劃,隨意逛逛市場也很有趣。圖為新北雙溪市場一景。(資料照,盧逸峰攝)

「鐵道旅遊結合地方創生」發揚在地特色

鐵道旅遊到底有何魅力?劉克襄打開話匣子,一連串介紹數個台鐵小站的「私房玩法」,例如從田中車站能一路逛到北斗,銅鑼站、泰安站也有多條路線能旅遊,「非常精采!」

劉克襄認為,鐵道旅遊可結合近年各界高呼的「地方創生」概念,例如林內車站附近就是重要八色鳥保護區,地方單位可結合鐵道旅遊來安排行程;有「最美海景」車站之稱的多良車站,目前已裁撤、不再有列車停靠,劉克襄建議,地方單位可以串聯鄰近的金崙車站來安排小旅行、活絡在地。

充滿懷舊風情的南迴線藍皮普快車,是台鐵唯一一列「沒冷氣、可開窗」的車種,被劉克襄在書中形容是「與世界分手的列車」,用緩慢的速度領略南迴線的每一片風景。普快車於去年底停駛,經過修繕後,將於10月下旬以觀光列車形式復駛,旅途中安排太麻里、枋山、金崙等站停留導覽,相信能再掀起鐵道旅遊的風潮。

20210911-「藍皮」普快車於2020年12月底隨著南迴線電氣化通車停駛。(盧逸峰攝)
20210911-「藍皮」普快車於2020年12月底隨著南迴線電氣化通車停駛。(盧逸峰攝)

「藍皮」普快車將以觀光列車形式於10月下旬復駛。(資料照,盧逸峰攝)

「小站還在,地方就還有活絡的機會」

台鐵虧損、偏鄉小站的存廢是各界關注議題,行政院日前已拍板會給予台鐵「服務性」路線補貼,維護偏鄉民眾搭車權益,劉克襄對此表達肯定。

「車站還在,就還有活絡的機會!」劉克襄指出,鐵路最初會設站就代表這邊是聚落、民眾有通勤需求,即使是再小的站,仍有其重要性,小站的意義不只是在車票收入、營運績效,更是維繫著一個鄉鎮、一個村落著振興的希望。

劉克襄認為,如果小站因為虧損而裁撤,會讓年輕人返鄉意願更低、老人不方便搭車出去看病更可能直接搬離,將使小鎮的發展漸漸低迷、更遑論推廣旅遊、發揚在地特色。

台鐵光復火車站。(盧逸峰攝)
台鐵光復火車站。(盧逸峰攝)

作家劉克襄表示,鐵路車站往往是一個小鎮的象徵,不應輕易裁撤。圖為台鐵光復車站。(盧逸峰攝)

台鐵票價超過20年未調整,票價上漲是否會影響國人進行鐵道旅遊的意願?劉克襄認為,比起世界各國,台鐵票價已是相當便宜,民眾能用實惠票價進行鐵道旅遊,是很棒的優點。若票價能在合理範圍內稍稍調漲,他認為是可接受的。

到站廣播納入「族語」 劉克襄讚:指引回家的路

當火車行到花東地區時,到站廣播總會加上一句「原住民語」,是台鐵的一大特色。劉克襄說明,因為族人搭著火車「回家」,當然要播放族語指引方向,這也是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他直言,台鐵做這件事讓他聽得「很感動」。

劉克襄提到,這些年間台鐵在車站翻修、無障礙設施的改善都讓人頗有感,而且近年「低碳旅遊」意識興起,鐵道旅遊可說是越來越受歡迎,盼新書出版後能讓更多人了解箇中樂趣。

台鐵池上火車站。(盧逸峰攝)
台鐵池上火車站。(盧逸峰攝)

台鐵近年針對花東地區火車站重新設計、改建,作家劉克襄大讚新穎的池上車站頗具特色。(盧逸峰攝)

台鐵近年針對花東地區的車站大肆翻修、重新設計,讓過去千篇一律、陳舊的平房式車站煥然一新,讓精心設計、融入在地元素的新車站建築成為觀光景點。

劉克襄表示,翻修過的花蓮車站、池上車站都讓他相當讚嘆,尤其翻修過的池上車站,宛若一個美術館般,車站內能展示藝術作品還播放古典音樂,能直接帶給到站的旅人視覺與聽覺的深刻印象。

劉克襄直言,這應不是單單台鐵就能完成的設計,一定有許多在地居民提供意見,讓文化元素融合其中,成為一座令人留連忘返的車站,也盼這樣的合作典範能延續到台鐵其他車站,在翻修車站的同時也能吸引更多旅客到訪。

台鐵瑞和火車站。(盧逸峰攝)
台鐵瑞和火車站。(盧逸峰攝)

台鐵近年針對花東地區火車站重新設計改建,作家劉克襄卻認為瑞源、玉里車站,雖然改建卻難以跟地方特色結合,有些可惜。圖為台鐵瑞源車站。(盧逸峰攝)

8旬母「隔空」畫出旅遊情景 生動筆觸成母子羈絆

劉克襄曾於2009年出版《11元的鐵道旅行》讓不少讀者「入坑」成為鐵道迷,時隔12年再出版《小站也有遠方》時,他的心已有了轉變,其中關鍵就是與至親間的情感。

劉克襄透露,近年由於母親年事已高、無法同行出遊,在每一次出遠門的旅程中總會掛念家中母親是否安好,起初也對旅程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

但某天開始,劉克襄竟發現母親會看他在臉書上分享的遊記、並且用畫筆留下紀錄,彷彿她藉著文字與照片也一起去旅行。劉克襄打趣地說,有時太久沒分享遊記還會被唸說「最近怎麼都沒發文!」

劉克襄表示,母親是在83歲才開始學畫,即使晚年耳鳴、痠痛纏身,也對繪畫樂此不疲,彷彿作畫時能忘卻一切病痛,也再次點燃生命的青春,書中處處可見其母親的畫作點綴,生動畫出劉克襄的旅行記憶,是母子間最深的羈絆。

作家劉克襄專訪。(盧逸峰攝)
作家劉克襄專訪。(盧逸峰攝)

作家劉克襄著作《小站也有遠方》書中穿插不少母親的畫作。(盧逸峰攝)

疫情掀起戶外旅遊潮 劉克襄示警:生態環境恐過載

《小站也有遠方》於今年5月出版,不料碰上嚴重的本土疫情,更打亂了幾場新書發表會計畫。嚴重的本土疫情讓防疫三級警戒持續超過兩個月,劉克襄直言,這段期間讓大家有了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模式,趁機反思為何過去做事情這麼急、這麼快?

劉克襄表示,防疫三級警戒下讓他有好一陣子沒「趴趴走」,但仍會在遵守防疫前提下,於住家附近維持每日散步4公里的「日課」。

劉克襄指出,過去每天工作繁忙,總是匆匆走完4公里,但疫情升溫下改為遠端辦公,許多活動也取消了,反而有更多時間來散步,讓他能慢下腳步、低頭觀察一草一木,以及各種菌類生態,才發現每天匆匆走過的路線,原來有著豐富的生態系。

劉克襄也認為,疫情影響下,過去大群人揪團旅行的景象短期內應難以復見,許多人也更樂於到戶外走走,例如郊山健行、野外露營等。劉克襄提醒,旅客蜂擁、開車出遊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是值得觀察的課題。

20170126-太魯閣國家公園,圖為遊客攀登錐麓古道。(盧逸峰攝)
20170126-太魯閣國家公園,圖為遊客攀登錐麓古道。(盧逸峰攝)

劉克襄提醒,新冠疫情下遊客偏好到山林、大自然旅遊,要注意環境是否能負荷。圖為遊客攀登錐麓古道。(資料照,盧逸峰攝)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綠能好生意1》綠能政策肥了誰?吃下兆元大餅的綠電金主政商網絡大公開
相關報導》 體檢台鐵1》連官員都改搭高鐵 交通部「隔山打牛」管不動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