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ESG時代台灣企業的未來

ESG(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 Governance治理)趨勢盛行已經像是顯學,網路媒體上到處充斥ESG,造成所有企業都被ESG沖昏頭。幾年前的黑心油品等食品安全事件,消費者的反彈阻斷企業生存,企業的經營也受到消費者(顧客)與利害關係人群的很大壓力。

企業生存的目的到底為何?公司該優先照顧誰的利益?過去主流的思維,就是追求所有權人利益的思維,就是以追求公司最大利潤為目的。現今ESG浪潮下,追求利害關係人群之利益(Stakeholder Value),就是以追求公司外各人群的利益為目的。企業開始重新思考「企業目的」,也深知企業的各方利害關係人群要願意一起與企業來同心協力,企業才能夠存在與成功。所以企業都該重新思考「企業目的」這件事。 訂定恰當的「企業目的」,就是企業要找到一個真實而能夠激勵人心的立足點當作基礎,以便以此讓企業能調和各方利益,才可以讓企業的各方關鍵利害關係人群,可以朝向一致方向努力。換句話說,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所有利害關係人群的利益而存在,並為所有利害關係人創造可持續的成果。這裡的關鍵利害關係人群有誰呢?顧客、員工、供應商、社區、股東、政府都是。如果在這之後,要滿足各方利害關係人群的利益與需求,就不能只滿足股東,也就是公司要兼顧所有權人利益 (Shareholder Value)與利害關係人之利益(Stakeholder Value)。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企業目的明確的公司,比沒有這樣做的公司表現得更好。

透過「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三問」來思考「企業目的如何做到永續(Sustainability) 」。第一問是「我們經營什麼事業?」。釐清思考企業存在的目的來定義企業經營的目的與宗旨。如何有計畫地、有系統地思考不再對顧客與所有利害關係人作出卓越貢獻,以及無法成就企業未來的目的與宗旨的舊有東西,並捨棄過去不再讓他們感到滿意。「企業的事業未來是什麼?」就是思考在現今ESG時代大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的使命與目的帶來衝擊,如何因應這些衝擊來修正、延伸與發展企業現在經營的事業呢?

第二問是「誰是我們的顧客?」,擴大這裡「顧客」至所有「利害關係人群」各方對公司的期待與價值,來思考「企業內外的利害關係人與顧客心中認為我們的企業為何要存在?」。

第三問是「顧客認為我們有什麼價值?」。價值是由各方決定的,並不是由企業來決定,完全從利害關係人群或者顧客的角度,來思考各方認為有價值之處,以及「企業目的」這件事。

在重新定位「企業目的」後,實際上規劃與擬定策略的做法。思考策略的最優先要務為何?落實之道在於釐清可以為最優先的利害關係人做最優先的事務為何?如何改善利害關係人群的實際利益與福祉?如何落實以創造他們未來更美好的體驗,以此來做到「企業目的」。

公司的董事會、執行長、高階管理層實際執行「企業目的」任務的領導者該要來思考「企業目的」。

該如何做到「企業目的」呢?從關鍵利害關係人的角度思考「企業目的」,並讓其參與公司策略規劃與擬定,以及擬定詳實策略細節,來落實執行「企業目的」。最後教育所有員工深刻了解關鍵利害關係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