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病人好,有什麼不好?」 她救起逾千個危急早產兒

馬偕新生兒病房裡最溫暖的風景之一,是許瓊心抱著早產兒觀察孩子的反應。她超過40年的臨床經驗,被稱作「行走的教科書」。

這是馬偕醫院兒科第一位女住院醫師的故事。40年來,她只專心做好一件事:用全部生命,幫助保溫箱裡命懸一線的巴掌仙子,走過生死之關,化不可能為可能。她照顧孩子,也關心他們的家人;她24小時接家屬電話,從不喊累;她說:「對病人好,有什麼不好?」以下是她的新書摘要。

從事新生兒、早產兒醫療工作40年的許瓊心,開著國產Toyota,沒有名牌包,不度假休閒,唯一的興趣是逛醫療器材行。若問她這一生至今有什麼重要資產?她的答案就是一個又一個救治小病人的故事。

半夜也接電話,還越洋看病

「她記得每個孩子的名字,2、30年了都還記得!」
「她不只是醫生,她根本就是病人的24小時管家!」
「她把手機(號碼)給每個患者,我做不到!」
「她全心全力對待病人的程度,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當被要求為許醫師的醫療生涯下一句註解,所有人說出來的話都帶著驚嘆號。

只有許瓊心自己說出的卻是個反問句:「對病人好,有什麼不好?」

場景來到五年前,許瓊心正與一群台灣的新生兒科醫師到日本大阪母子醫院考察。那一天行程滿滿,中間空檔,她的手機出現了一則簡訊:「許醫師,孩子燒到38度,怎麼辦?」那個孩子是一個一歲多的食道氣管瘻管患者,要從肚子邊開孔灌奶、灌食物。孩子身弱,肺部也容易感染。她立刻回撥了越洋電話:「妳趕快去掛馬偕感染科XX醫師的門診。」放下電話,她不放心,又打回台灣到醫院吩咐助理向感染科醫師打招呼,告知孩子先前的病史。

隔天參訪又是一整天的會議,回到飯店已經晚上11點了。許瓊心非常疲累,一回房間手機又傳來簡訊,她看到(孩子的)媽媽焦急寫著:「燒退了,可是越喘越厲害!」因為太累了,她無力從床上起身,就躺在床上再打越洋電話給對方:「可能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趕快掛急診,可能要住院。」

打越洋電話給家屬,隔空看病,是許瓊心每次出國考察必然出現的場景,因為,她是一個把手機號碼給病人的醫師。電話那頭的媽媽,並不是某個高官太太或企業名人,她只是擁有許瓊心手機號碼的眾多患者家屬之一。

過去18年,許瓊心照顧過的極低體重新生兒(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就超過千位。每個孩子的父母親都有許瓊心的手機號碼。每個好醫師都會傾全力救治病患,但是給手機讓上千名病患可以24小時找得到,讓人匪夷所思:這醫師瘋了嗎?

「我會給我病人手機的起心動念,就是看到弱勢者的無助,我覺得若他們有困難時,好歹有個人可以求助。」

「越是弱勢者,越要給幫助。」許瓊心的邏輯跟時下VIP才擁有特殊管道的邏輯恰好相反。或者,應該說弱勢的家庭在她眼中,更該當成VIP來照顧。

為了讓她的巴掌仙子們有需要時,可以隨時串起電話連線,她沒有關機的時候,「我半夜都會接,我不會抱怨,因為不知道會是什麼狀況。」

在馬偕已經跟許瓊心共事多年的早產兒個案管理師陳淑貞說:「她出國一定要我幫她確定手機是可以漫遊,以便她一定可以接到病人的電話,漫遊的費用都是她自己付,但她從來不管會不會很貴。」

難道生活不會遭受嚴重干擾嗎?她只說:「其實也還好啦,不知節制的只是少數人。」但看在周圍同事的眼中,這絕對不只是「還好」。個案管理師陳佩甄就記得:「有個早產兒的阿嬤,竟然半夜四點打電話給許醫師,說:『我孫子沒大便怎麼辦?』還有一次,她已經忙了大半夜沒睡覺,才去闔眼半個小時,就有家屬打電話給她:『半夜我們買不到造口的便袋,要去哪裡買?』沒大便多等2、3個小時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半夜吵許大夫?」佩甄越講越激動,但許瓊心卻沒當回事:「我還是寧願她們有事情找我,而不是找不到我,或不敢找我。早產兒很多狀況是不能被耽誤的。」


主動喬掛號,減少孩子奔波

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有個專有名詞「parental bonding」,可以翻譯作親子親密關係。根據許多研究,parental bonding滿足孩子情感的需要、給予安全感,幫助他們身心發展,甚至與未來的成就產生正相關。

許瓊心則把這種父母與孩子緊密的關係,移植到她跟患者的關係上。「我常跟我的學生說,人家說parental bonding,我們也要做doctor-patient bonding(醫病親密關係)。」

除了二十四小時開機的手機,陳淑貞說:「許醫師還扮演了太多角色,她既是醫師,也是全能的管家,也是媽媽。家屬所有的事情都依靠她,比如說掛號,大部分病人要自己掛,但她的患者卻是她幫他們掛號。因為她不希望病人一天到晚跑醫院,怕孩子被感染,怕他們太累,所以她會幫他們把要看的診全部集中在同一天。要把所有該看的科別都掛在同一天,其實是高難度,但她還是會盡量幫他們東湊、西湊喬在一起,讓孩子可以在一天內全部完成該做的檢查。反正,為了她的孩子(患者),她就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doctor-patient bonding那緊密連結,可以牽繫30幾年不休。

家屬一句話,當起病患乾媽

35年前,一位住在泰山的彭太太,常抱著不滿一歲的小兒子,坐一個多小時的巴士到馬偕看診。她的大兒子與小兒子,因為基因異常,都是一出生就得了先天性巨結腸症(指大腸的肌肉層缺乏神經節細胞,以致無法調節大腸進行正常的排便活動)。

彭太太的先生工作不穩定,她又要帶生病的孩子,家庭經濟狀況十分窘迫,只能在泰山、新莊交界頗為偏僻的地方,分租了一間公寓房間,她做著縫雨傘的手工活補貼家用。

天下父母心,彭太太看著受苦的小兒子,很怕會失去這個寶貝,又看到一直用心照顧孩子的許瓊心,個性直率的她,對許醫師提了一個意外的要求:「許醫師,阮兒給妳做兒子好不好?」「沒想到,許醫師一下子就跟我說『好』,都沒猶豫。」彭太太反而有點不放心,當下又對許瓊心補了一句:「我這個兒子不是要賣妳喔,只是給妳當契子。」為了認這個乾兒子,許瓊心聽從彭太太的「指示」,下了班去買米,隔天按著古禮提了一壺裝了米與水的「奶水米」,又買了一套新衣服,在病房認了乾兒子。彭家小兒子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個月,那一個月許瓊心供應奶粉,解決媽媽無法進加護病房餵奶的問題。

甚至,「阮出院,許醫師還幫我們出了一半的醫藥費!」當年在新莊泰山一帶,三房的公寓一戶只要70幾萬元就可以買到,但因為當時沒有健保,彭太太兒子的住院費用高達10幾萬,許瓊心默默的付出,除了彭太太,沒人知道。「她實在對我們有夠好的好。我都跟我兒子說:『乾媽的恩情你不能忘掉,』人不能忘恩。」

說來也神奇,認了這位乾媽,彭家小兒子的疾病難關似乎就一關關順利過關,到了五歲,腸造口也拿掉了,正常的成長。30幾年過去,乾兒子工專畢業,工作穩定,四年前還買了房子準備結婚,「我說你要去叫你乾媽來坐大位。」果然婚禮那天,許瓊心跟彭先生一家,一起坐在彭家的主桌。

更多商周文章
買不起房子,不如出國玩、過爽一點...別在年輕時「偽富」,老了變「真窮」
張國煒:我喜歡交朋友,因為我很 lon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