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台灣政策法案水很深

由美國跨黨派議員提出的《台灣政策法案》即將在參議院外委會審議,法案觸及把台灣列為「主要非北約盟友」、提議正名「台灣駐美代表處」、升格AIT處長為「大使級」等敏感內容,引來美國總統國安顧問蘇利文的高度關切。蘇利文的擔憂是對的,《台灣政策法案》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美方高層在裴洛西訪台前夕的糾纏,揭開了美國在中國問題上府會微妙關係的冰山一角。拼湊各方公開訊息,清晰勾勒出拜登在其中的尷尬處境:裴洛西執意訪台,並獲國會朝野黨派高度支持;拜登及其幕僚深知此行後果,但礙於憲政分際,只能側面放話「勸說」而不能橫柴入灶;不料裴洛西「魔高一尺」,稱只有拜登叫停才會取消訪台,等於把壓力和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最終導致了8月台海的劇烈動盪。

很顯然,美國國會在中國問題上只想暴衝、不管風險,只要眼球效應、不管收尾圓場,只求短期刺激選情、不管長期戰略穩定,這是美國選舉政治的本質決定的,台灣亦然。因此,如果「上綱上線」地解讀裴洛西訪台爭議,其實無異於一場圍繞美國外交權的「憲政危機」。而今,《台灣政策法案》再次把美國府會的矛盾推向憲政危機的邊緣,這也是蘇利文開腔表達異議的原因。如果國會硬要過,拜登政府終究擋不住,最多以技術手段拖延。

蘇利文關切《台灣政策法案》的理由非常清晰,表面是該法可能改變「一中政策」,深層則是該法與拜登政府現行對北京「四不一無意」(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結盟抗中、不支持台獨、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的承諾南轅北轍。雖然「四不一無意」只是大陸官方的單邊陳述,甚至被懷疑為「認知作戰」,但從拜登政府不樂見裴洛西訪台、蘇利文擔憂《台灣政策法案》等動作來看,「四不一無意」是真實存在的、且對美國行政部門具有約束力。

如此一來,《台灣政策法案》的本質就昭然若揭了:該法固然是以力挺台灣、鼓勵台灣國家正常化為名,但實質上是一篇要求美中正面對抗的宣戰書。最近國際輿論場流傳著一個聳人聽聞的主張:用一場戰爭把中國大陸拖垮,實現政權更迭。很顯然最合適的「戰場」就在台灣。因此,《台灣政策法案》幾乎每一條都與拜登政府對中「四不一無意」立場相矛盾,更與美方主流戰略圈「在競爭中管控衝突」的對中策略相違背。

《台灣政策法案》既會是美國府會爭奪外交權的又一場憲政危機,也會是美國對中政策「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一次大攤牌,對台海情勢、兩岸政局更有可能帶來顛覆性後果,水真的很深、很深,台灣要小心、再小心。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