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名丑百年風情畫 《椒麻堂會》手工美學舉重若輕

《椒麻堂會》全程棚拍,也不採同步錄音,片中環境均由布景搭設,營造魔幻的舞台效果。  (台北電影節提供)
《椒麻堂會》全程棚拍,也不採同步錄音,片中環境均由布景搭設,營造魔幻的舞台效果。 (台北電影節提供)

中國鬼才藝術家邱炯炯以紀錄片《癡》樹立史詩格局與美學風格,也因該片赴法國後製、參加國際影展拓展眼界。經驗與資源的累積,讓他進而編導以祖父、「川南第一丑」邱福新為主角原型的首部電影《椒麻堂會》,由川劇名丑之死回顧人生戲夢與時代變動。片中川劇篇幅不多,卻從黑色幽默眼光看名丑的日常與頑強。

《椒麻堂會》延續《癡》的拍攝模式,邱炯炯身兼藝術總監,參與布景道具繪製,雖然影像從以往一貫的黑白,轉為彩色,但同樣全程棚拍,也不採同步錄音。「觀眾聽到的聲音,就和片中的視覺世界一樣,一磚一瓦全是事後做的。」此次因規模更大、分工更細,製片工作全由製片團隊負責,邱炯炯笑說,「這讓我非常省心,也很開心。」

編劇、籌拍到製作過程中,《椒麻堂會》陸續從金馬創投、鹿特丹影展與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等活動獲得獎助,在國際影展間打開知名度。後製階段,曾協助《癡》剪輯、與華語影壇淵源頗深的法國影人杜阿梅,也以視訊與邱炯炯來來回回討論,使剪輯優化、結構更精簡。

同時從事繪畫與影像創作的邱炯炯,拍片時常以美術特質直接介入舞台裝置、演員造型、分鏡構圖,凸顯視覺衝擊力。「拍《椒麻堂會》時,我想弄成很長的百年風情長片,所以根據攝影棚特點,都是淺景深的置景和攝影,視覺上就像教堂祭壇畫、或寺廟佛龕。為凸顯淺景深,運鏡基本上是橫移,感覺像慢慢展開捲軸,瀏覽一幅畫。」

拍攝之前,邱炯炯將電影人物、布景、運鏡等設計透過圖稿清楚標示。(項貽斐攝)
拍攝之前,邱炯炯將電影人物、布景、運鏡等設計透過圖稿清楚標示。(項貽斐攝)

「我堅持做低碳電影、環保電影,一直想應該如何實現。我構思的空間就在那400平方米的攝影棚,想著要怎麼吊鋼絲、怎麼運鏡、怎麼堆放木料什麼,想以怎樣的方法舉重若輕地完成我想要的,就是進行一種卡爾維諾式輕盈的敘事。」

無論歷史感的內容或手工感的形式,邱炯炯都追求舉重若輕的呈現。「我好不容易打下堅實的基礎,肯定會延續這套語言、往深處走,越級、進階,把影像與繪畫、內在與表象做更豐富的整合。」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鬼才藝術家邱炯炯兩度輟學 自學當導演躋身國際影壇
迷戀風情拍紀錄片如畫肖像 《萱堂閒話錄》揭祖母情史
國民黨高官之子投身共產革命 遭整肅家破人亡勞改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