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解析永續發展正向循環的應然與實然

工商時報【主筆室】 為喚起國人與企業界正視氣候變遷、全球氣候升溫,對人類帶來的災害,發揮人為力量逆轉目前碳排放趨勢,減緩極端性氣候損害,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日前攜手19個合作夥伴,發起「台灣綠色經濟倡議」,共同簽署「台灣循環經濟宣言」。承諾未來將致力強化國內外跨界合作與夥伴關係,共同研發技術方案,和研擬相關法令措施、精進創新型的商業模式。並透過教育宣導、凝聚各界共識,以提升環境社會治理(ESG)層次與競爭力。 中華經濟研究院此次挺身而出,號召、結合相關智庫、民間企業和非政府組織,針對日趨嚴峻的氣候變遷議題,透過綠色經濟的倡議,讓台灣能夠順勢導入循環經濟的新型態商業發展模式。這種用心和承擔,不只值得肯定,更是令人期待。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共同發起此一倡議的合作夥伴,不只民間企業代表和非政府組織等本土企業與社團,甚至也包括安侯和資誠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等國際性集團。益發凸顯環境議題無國界,亟待結合各方資源,進行跨國、跨域合作的特性。 然而,如果再進一步探析,中經院此次所推動的跨界合作,似乎並沒有見到政府公部門的參與和角色。難道政府公部門對環境永續的議題無知無覺?對循環經濟的倡議置若罔聞?提出這樣的質疑,明顯與事實不符。姑不論行政院早已設置專責的環境保護署,並期待進一步整合成環境資源部。 即以現在的蔡政府而言,從2016年5月執政以來,其所主打推動的「5+2產業創新計畫」,其中就包括了「綠能科技產業推動方案」以及「循環經濟」兩項,足見政府不只重視此相關議題,並已編列特別預算大力推動中。 不過,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行政院既已擬妥完整的計畫方案,以及提撥專案預算經費,何以這許多的非政府組織和民間企業,還要再踵事增華的又是發起倡議,又是共同簽署宣言?當然,這可以解讀是發起單位的心所謂危和勇於承擔。但同時多少也透顯出,公部門體系推動發展綠能產業,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執行績效,似乎和民間的期待有所落差。 我們提出此點,並非苛責相關部會,更非無憑無據的「假訊息」。事實上,在去年7月,立法院預算中心就公布了「5+2產業創新計畫執行成效之初探」的專題研究報告。其中,關於綠能科技方案的評語就是「部分計畫預算執行率偏低」,進而建議「允宜積極改善,俾如期如質完成」。而關於循環經濟部分,除了肯定「可立基於完善之資源回收體系」之外,同時也提醒「惟政府以往推動環保科技園區,及資源永續循環利用等計畫,整體效能偏低,允宜汲取經驗並務實穩健逐步落實。」 其實,整個的5+2計畫,除了前述的兩項專案計畫,被負有監督之責的立法院,點出有執行效能偏低的病灶之外,其他的五項計畫,也各有不同程度的計畫方案不夠周延、或面對計畫發展困境,未能發揮居中協調整合的槓桿效應等闕失。凡此足見,即使包括公部門體系也已認知到落實綠色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但知道與做到之間的巨大落差,才是政府效能良窳的關鍵課題。 歸根究柢,這許多的非政府組織和民間企業,之所以倡議台灣應該加快腳步,務實推動發展「循環經濟」,除了是對環境生態日益惡化,極端氣候所帶來的衝擊影響逐年加劇,所提出亡羊補牢的對策之外。其實更是對於從工業革命以來,所依循大量使用資源、強調快速生產及刺激消費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為了根除、矯正「線性經濟」所積累的問題,包括環境的破壞、貧富差距的擴大等源於利益私有化,卻讓成本公有化的偏差模式,強調「循環經濟」正是期望能打造嶄新正向的發展途徑。 循環經濟的模式,能否扭轉線性經濟所帶來的種種偏失?除了民間的倡議之外,無疑政府公部門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它除了檢驗不同國家政府治理績效的良窳,更關係到人類,乃至於整個地球的未來。但是在實施定期選舉制度的台灣,大家在意的只是如何贏得勝選。因此永續發展的議題,受重視的程度,自然遠不如可以立竿見影的短線操作議題。看來,民主代議選舉制度,也可以算是線性經濟思維的一支,如果不能產生正向循環效應,而是沉淪於今是昨非、短線操作的惡性循環,則有識之士的倡議,到頭來也只能是徒呼負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