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科技創業論壇 產官學研專家共襄盛舉

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工研院與美國史丹佛大學10日及11日,共同舉辦「2021 ITRI-Stanford科技創業論壇」,邀請美國史丹佛大學及矽谷創業家線上分享「科技創業」的經驗和創新思維,期借鏡矽谷新創生態發展經驗,助臺灣新創搶攻疫後的「新常態」市場商機。

論壇特別邀請兩位矽谷科技創業家現身說法。醫療設備公司NeuroPace首席醫療長Martha Morrell分享她自身如何一路從實驗室研發人員,跨入門檻與風險極高的醫療新創企業,以及所經歷的挑戰與克服的方法,尤其是心態或思維的調整。醫療設備公司NeuroPace以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BCI)元件治療癲癇症聞名,Martha Morrell目前亦擔任美國實驗神經治療學會《神經治療學》期刊主編,2019年獲《Silicon Valley Business Journal》年度100為最具影響力的女性。

另一位是Sanctuary AI 公司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Geordie Rose,他以「如何募集投資資金」為題,分享從創立知名的量子電腦公司D-Wave、機器人公司Kindred、核融合技術公司General Fusion到Sanctuary AI的連續創業經驗,深入剖析新創公司該如何進行談判及籌資。Geordie Rose是商用化量子電腦的提倡者,曾為D-Wave籌資超過4,500萬美元,並多次被《溫哥華太陽報》、《今日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哈佛商業評論》等知名媒體報導。

矽谷創投公司SJC Venture Partner常務董事Steve Ciesinski,則從創業投資者的角度,分享早期(early-stage)新創的投資經驗,從取得案源、評估新創公司投資之重要因素,以及從事投資決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Steve Ciesinski也曾任職於有「矽谷的靈魂」之稱的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SRI International),親自參與許多突破性技術和產品開發的過程。

技術處長期支持工研院與史丹佛大學之交流平台,掌握前瞻技術創新趨勢和市場,從2004年起,在此合作基礎上,每年進行雙邊的互訪和舉辦研討會活動,從中啟發科技研發方向與臺美雙邊合作的議題。具體成果包含搭橋國內學研人才駐點史丹佛大學訪問研究、推動數位醫療軟體新創公司;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與史丹佛人工智慧實驗室(SAIL)合作深度強化學習(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研發;創新思維啟發工研院打造「PECOLA樂齡陪伴機器人」,獲得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創新獎。

今年因疫情關係無法實際交流,改為線上論壇,以「從工程師到創業家:以新創思維轉變技術研究計畫」為主軸進行臺美交流分享,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及史丹佛大學副教授Chuck Eesley擔任共同主持人,邀請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及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與會,超過200位產官學研專家共襄盛舉,期透過此一交流平台掌握疫後創新商機。

更多新聞推薦

午後持續有雷雨 慎防劇烈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