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看:壽險與郵政儲金擬入公共建設

左看:當前政府面臨的現代性危機 浮濫的土地徵收引起社會各界龐大爭議,於個別的公共建設闢建計畫而言,無論是桃園機場航空城、淡海新市鎮、竹南科學園區、鐵路地下化、各地眷村改建等土地徵用案件,皆在各地引起排山倒海的抗議聲浪,堵住馬政府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的康莊大道,更引起規劃界、部分左翼學者隱憂: 在各地民眾抗爭白熱化的同時,是否鞏固甚至強化個別地主對於私產高不可侵之正當性?在看似進步的集體權益鬥爭過程中,是否隱然邁向一個荒謬不可及的、階級化的「公民社會」?而,當公共財政不足以支應建設,將民眾的長期性資金(無論是壽險年金或郵政儲金),貢獻至公共建設資金缺口,是否具公共性意義? 如果去化庶民的政治歷史脈絡,檢視個別公共建設與民眾關係:的確前述個別私地主對於「被徵收」的排拒,係屬私利考量之無稽。但若自民眾長期耳濡目染公共建設的十八標文化,自陳水扁、卓伯源、林益世、張通榮等難以計數跨黨派共享的貪腐金權形象,自然可讀懂:當前「公共建設」的全景圖象未明、欠缺資訊透明、貪腐根性無解,卻強將民眾長期存款注入公共建設大污盆的恐懼──構築現代性願景的同時,由於金權政治與地方派系利益普世皆知,使得政府擘劃之現代性願景,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成為虛矯難信的謊言。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讓狗咬狗尾巴 從歐盟金融危機、四大金磚經濟掉漆等經濟環境來看,台灣政府當前短期保住經濟成長率、長期厚植經濟力的方式,似乎只剩「擴大公共建設」這老路子。但有別於蔣李時代經濟起飛的榮景,當前稅收大減,社會支出隨人口結構變化而大增。欲擴大公共建設,財源就是問題。 「都市更新」、「新市鎮開發」、「科學園區計畫」,所有深具前瞻性、讓一般民眾雨露均霑的開發計畫,為什麼如今普遍遭受民眾否定?又,壽險業資金與郵政儲金的投注,是否是低風險的投資?吾人如參照歐洲投資銀行於2010年對於歐盟連動性的歐債危機經驗,可窺得相似路徑:不少經濟與金融專家指出:此種方式需要強化政府跨期預算限制,並須提高政府舉債上限。然而,回頭檢視台灣政府金融體質,今年7月底審計部方才公布:中央政府之債務5兆115億元已瀕臨舉債上限。此時行政院要求金管會對於民間壽險業、郵儲金之放行,無非產生「挖東牆補西牆」的疑慮,甚至創造「狗咬狗尾巴迴路」。 公共建設本非營利項目,讓私人儲金、壽險年金的投入,正是讓整體社會從納稅公民,轉換為全民股東身分。然而,如今的全民股東有壽險業與郵局作為其代理人,直接由行政院與金管會決定強迫財源媒合,此舉實需審慎三思。 陸已興/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