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我們來看看英國中學教育和考試有多少「古文」

文:羅慎平(英國ESSEX大學政治系博士)

考試院日前宣布明年起高普考試不再考公文,民進黨立委鄭運鵬於3月21日在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質詢考選部長許舒翔時表示,除了公文,國考應廢考國文,強調「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引發各界關注。

鄭運鵬指出,不考國文不是他的創見,2008年時考試委員林玉体、李慶雄、陳茂雄與劉武哲等四個人就已提出「廢考國文和統獨、政治無關,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過了14年,到現在都沒有廢除,相當可惜。

過去在教育部課程審議委員會,普通高中分組在討論未來國文課文的選文時,有所謂的學生代表認為,過去太多人歌頌唐宋古文八大家,都只是在「造神」,文章傳遞的思想並非現代社會所需要,更有可能傳遞封建、保守、古板的思想,不能只是因為「有名」或「主流」,就要選擇他們的文章,重點是如何培養學生對於文章的分析、素養、思想。因此引起社會上眾多的討論。

我們的國文課,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當中,到底其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核心能力等,在聽說讀寫各方面要達到甚麼樣的水準,卻是無人聞問。大家在爭要不要有文言文?如果要,那麼文言文應該佔有多少比例?該選甚麼時代、甚麼學派、甚麼文體、甚麼作者的文章?甚至還牽涉到由政治意識形態(本土化 vs. 中國化)來做裁決的地步!

就如前述,多選了幾篇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文章,反被譏為「封建」與「造神」!何謂「封建」?這是足夠寫一本書來好好探討的大題目,就被無知學子廉價運用;而唐宋八大家屍骨早朽,這又與「造神」何干?

英國中等學校的教育和考試,其實也包含不少「古文」

在英國的中等學校,除了提供歐洲語文如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和俄文等,給學生選修(有時甚至是必選)之外,尚有所謂「私立公學」(Public Schools),例如著名的伊頓(Eton College)、哈羅(Harrow College)和各種「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s)得修習古典希臘文(ancient or classical Greek)和拉丁文。其課程是以能夠達到閱讀基礎古典文獻為目標,因為這是歐洲文化的源頭,不能不知。

而現在的英國則是中文當紅,許多學校甚至從小學開始,就開授中文課程,或選修,或必修,端看學校政策而定。拿「英文」來說,就分成「English」和「English Literature」,全部必修。「English」是教導學生正確的英文文法,以及具備閱讀和寫作的技巧,能夠以適切合宜的方式,與他人進行思想和情感的溝通;「English Literature」顧名思義就是研讀傳統的英語文學,包含各類文體,如寓言、傳說、戲劇、詩歌、小說等等。

課程內容,從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的「坎特伯利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四大悲劇,到白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1889)的詩,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的小說,凡英國文學史上著名作家的作品,應有盡有,而且是讀全本,不是刪節本;閱讀書單由各大考試委員會(Examination Board)訂定,再由學校選擇講授。[註]

舉例來說,從2015年開始,高中畢業會考(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 Education,GCSE)英語文學的考試包括至少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至少一部19世紀的小說、從1789年以來的詩歌作品(包括有代表性的浪漫主義的作品),以及從1914年以來英國小說或是戲劇。

在英格蘭地區有AQA、CCEA、Edexcel、OCR、WJEC和Eduqas幾個考試委員會,以Edexcel考試委員會來說:

在六部指定的莎士比亞戲劇Macbeth(馬克白)、Romeo & Juliet(羅密歐與茱麗葉)、Tempest(暴風雨)、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Much Ado About Nothing(無事生非)與Twelfth Night(第十二夜)選擇一部命題

在十九世紀的小說當中,則考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化身博士,Robert Louis Stevenson)、A Christmas Carol(小氣財神,Charles Dickens)、Great Expectations(孤星淚,Charles Dickens)、Jane Eyre(簡愛,Charlotte Bronte)、Frankenstein(科學怪人,Mary Shelley)、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Jane Austen)、Silas Marner(織工馬南傳,George Eliot)其中一部

當代戲劇則由An Inspector Calls(玻璃偵探,J.B. Priestley)、Blood Brothers(兄弟情仇,Willy Russell)、Hobson’s Choice(霍布森的選擇,Harold Brighouse)、Journey’s End(決戰最前線,R.C.Sherriff)之中選考一齣

當代散文與小說則從Lord of Flies(蒼蠅王,William Golding)、Animal Farm(動物農莊,George Orwell)、Anita and Me(安妮塔與我,Meera Syal)、Woman in Black(黑衣女子,Susan Hill)當中,選擇一部作品出題

所有英國的高中畢業生都要參加GCSE的考試,如果想入大學就讀,還得參加高級考試(Advanced Level,A-Level)必考「English」和「English Literature」,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這難道是叫做「封建」與「造神」?

正體字學習古文的門檻比簡體字更低,放棄這項文化優勢太可惜

回到台灣本身的問題來看,以今日台灣學生的中文能力而言,文法錯誤、辭不達意、錯別字連篇、標點符號濫用、沒有合宜的應對進退的表述、甚至於行文錯亂、難以成句成段和成篇者,並不難發現。過往也曾傳出有高中職畢業生卻寫不出一封求職信、寫一封向老師請假或是問候父母的信都難乎其難的狀況。

以我個人在大學服務二十餘年的經驗,就時常看到無數不堪卒讀的大學生試卷,空白卷或是答案字數比題目字數還要少的卷子,甚至許多不知所云的碩博士論文,直叫人欲哭無淚,不忍卒睹。

因此,從小學直到高中職畢業,「國文」(或者有人要叫他做「中文」或「華語文」)應該以培養基礎的識字寫作與閱讀能力為主,讓學生可以用正確合宜的方式與他人溝通意見、表達情感,這就有類似於所謂「應用」的層次。選取可供閱讀的文章,可以先從當代作家的作品開始,兼具各樣文類;先令教師講解,再命學生模仿練習。

古文當然可以列入,但是不必太多,也不可過於艱深,恐怕讓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教完之後,可以讓學生試著將其翻譯成白話文,或是模仿改作,背誦也可,以檢驗教學成效。國高中時代總共是六年,如果慎選三十篇古文,一年不過五篇,一學期也只有二至三篇的文章;以中學六年而論,若有三十篇古文爛熟於胸中,以後讀書作文就可以自在了。

至於大學校院的學生,除了各個專門科系應該加強訓練其讀書方法與閱讀及寫作學術論文的能力之外,更應該普遍以研讀經史子集的精華文章為主(當然如果在教師指導之下,能夠閱讀專集更好),這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傳承,不可不略有所知;何況現在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莫不把學習中文當成該國語言學習的第一優先選擇,研究中國學術者,也日漸增多。

台灣人使用中文正體字,比起簡體字在閱讀古典文獻方面更是順理成章,障礙更小。這是台灣人的文化優勢,也是台灣人可以與中國一較短長之處,所謂「軟實力」胥在於是,捨此不由,不知其可也!

今年(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在國際政治上掀起滔天巨浪,至今已經一個月,戰事似乎還沒有停止的跡象。討論俄烏兩國戰爭的新聞報導、文章、評論等等,連篇累牘,堆積如山,但是我們也曾見到有評論人員援引2200多年前古書《韓非子.亡徵篇》,短短幾句就道破了烏克蘭招惹俄羅斯軍事攻擊的徵象:

「簡法禁而務謀慮,荒封內而恃交援者,可亡也。…很剛而不和,愎諫而好勝,不顧社稷而輕為自信者,可亡也。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者,可亡也。…無地固,城郭惡,無畜積,財物寡,無守戰之備而輕攻伐者,可亡也。主多怒而好用兵,簡本教而輕戰攻者,可亡也。…見大利而不趨,聞禍端而不備,淺薄於爭守之事,而務以仁義自飾者,可亡也。…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這幾句話明白簡約,鏗鏘有力,如果用白話文寫來,可能就是拖泥帶水,一點氣勢也沒有了,這豈能說不是古文所帶來的效果嗎?企圖廢除古文教學或考試的諸位先生,試問你們能夠用白話文寫得出如此鞭辟入裡,動人心魄的文章嗎?

台灣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自始就是使用中文,受過一點兒文言文的教育,就可以讀懂幾千年前的古文,進入中華文化的起始源頭,這是一筆多麼豐厚,又是為我國人所獨享的財富,為何遭此「封建」與「造神」的惡名?為何被視為「浪費青春」?為何「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扥缽效貧兒」?

延伸閱讀
外出散步莫名其妙被人尾隨在後,我可以報警抓他嗎?
前Web2.0社群經理看Web3.0:你買的是一張JPG,因此「社群信任度」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