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後的「柯文哲現象」

柯文哲
圖片來源:中央社

這兩天,重新翻讀上海台灣研究所2015年出刊的第3期《台海研究》,其中一篇楊立憲撰寫的<「柯文哲現象」探討-兼論對台灣政黨政治的影響>,頗提供我們觀察幾年後「柯文哲現象」的一個視角,並進行初步總結。

楊立憲是資深的涉台研究學者,曾任職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後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自然是涉台研究圈的重量級人士。她在2015年分析「柯文哲現象」的論文,內容四平八穩,談到該現象形成的外在、內在原因與對台灣政黨政治的可能影響,分析角度及結論都算客觀,沒有涉台學者慣有的批判及統戰論調,非常值得一讀。

不過,楊立憲的部分觀點,也有值得檢討之處。特別是經過幾年後,她的某些主要判斷,就禁不起考驗。她認為,「柯文哲現象」標誌著「台灣第三勢力存在著一定的生存空間」;「政黨已不再是政治競爭的充分必要條件」。這觀察在當年不能說全部錯誤,但近期已證明非常有問題。柯文哲選擇創立台灣民眾黨為後續的政治能量,其實就是政黨路線的落實,這證明政黨還是台灣政治競爭的主導者。該黨後續在立法院雖然能成立黨團,但勢力不大,戰力及影響力也很小。而既然已選擇政黨路線,但在全國各地,整體台灣民眾黨還沒找到最好的組織發展模式,影響力仍侷限在台北市。其次,議題操作能力也沒有設定,看不出跟綠藍有何差異,整體還找不到自身的主要票源與選區,更無法聚焦專屬於自身的政治市場。政黨路線的落實,其實最考驗反對菁英的智慧。當年黨外在各種模式進行嘗試,筆者建議柯文哲可以參考當年的諸多組黨倡議。

楊立憲指柯文哲「在個性修養上的欠缺和行事風格的誇張」,倒是值得柯本人及台灣民眾黨諸公深深思考。特別是執政團隊人事的變動;執政初期標榜對台北市「五大工程弊案」窮追猛打,但最後被議員批評是「雷聲大雨點小」等,都值得柯本人及台灣民眾黨諸公省思。畢竟柯文哲現只能瞄準2024,這類個性、行事及執政風格,將來只會被更嚴格檢視。

幾年後,我們再看所謂的「柯文哲現象」,能較清楚理解其真實的面貌。筆者在本文指出,柯文哲仍無法撼動綠藍的政黨結構;其創建台灣民眾黨的努力,目前組織仍不成氣候,也還未找到自身的政治市場。其次,柯本人的個性、行事及執政風格,將來會被更嚴格檢視。2015年楊立憲撰寫的論文,有些判斷有問題,但沒有過時;頗值得閱讀,但也值得提出省思。

【作者 鄭明德/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