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宗聖觀點:再往前跨一步,落實兒童權利公約

前言

回顧兒童權利發展,在古代兒童被視為父母的財產,兒童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無法享有身為人的基本權利。隨著社會環境與文化變遷,19世紀之後興起保障兒童權利的觀念,認為國家有責任保護家庭中弱勢的兒童。為了要求各國重視兒童的權利,聯合國在1989年正式通過《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以下簡稱「公約」)。

公約以兒童為權利主體,強調國家與家庭應照顧與保護兒童,各種關於兒童的權利對各締約國皆有法律的拘束力。我國雖因國際地位因素無法成為公約的締約國,我國主動於2014年立法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賦予公約各項兒童權利我國國內法律之效力,並透過法規檢視,對不符合公約規定者,進行法規之增修或廢止及行政措施之改進,讓我國兒童權利保障與國際接軌。另外,我國於2017年11月邀請五位國際兒童權利專家,對我國首次的國家報告進行審查,提出結論性意見,成為檢討、改善與研擬後續兒童權利保障之重要依據。

白羅斯(舊稱白俄羅斯)明斯克的小朋友在公園奔跑、兒童、幼兒、孩子。(美聯社)
白羅斯(舊稱白俄羅斯)明斯克的小朋友在公園奔跑、兒童、幼兒、孩子。(美聯社)

《兒童權利公約》以兒童為權利主體,強調國家與家庭應照顧與保護兒童,各種關於兒童的權利對各締約國皆有法律的拘束力。(資料照,美聯社)

歷經法規檢視及國家報告審查之後,我國兒童權利的保障與落實並不因此結束或停滯,而是進入另一個更具有挑戰的階段。然而想要落實兒童權利、調整政策,需要設想出更具體細緻的方案、措施來達成。這種工作是需要一些跨學科的知識、一些跨部門溝通的能力及一些想像力。在既有的體制內,這種想像力往往被認為是「天真的」、「可愛的」,也就是白話文裡的「不可行」。愛因斯坦曾言:「邏輯只能帶你從A點到B點,想像力卻能帶你到任何地方。」這些創新的方案、措施常常蘊含著超乎想像的效果。

2016年國民健康署委託倫敦大學健康公平學院編篡「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該報告提出「給予每一位兒童最佳的起跑點:親職教養計畫」的政策建言。家庭是兒童成長最重要的環境,而每位父母都是照顧自己孩子的最佳人選(這就是所謂的:家庭成長權)。為了不要讓家庭社經背景的不平等,蠶食鯨吞了孩子的權利, 在接下來落實兒童權利更具挑戰的階段,我們努力、妥當的推廣親子共讀方案,因為長期追蹤兒童語言發展與學習的研究皆證實,親子共讀是開發兒童腦部功能最好的工具:[1]將新生兒贈書由縣市戶政單位或圖書館發放,調整為縣市醫院嬰兒室發放,並於出院時,由醫護夥伴進行親子共讀衛教。這就是進一步落實《兒童權利公約》最佳例證。

俄國聖彼得堡一對母子在公園嬉戲。兒童、幼兒、孩子、母親、媽媽、親子。(美聯社)
俄國聖彼得堡一對母子在公園嬉戲。兒童、幼兒、孩子、母親、媽媽、親子。(美聯社)

長期追蹤兒童語言發展與學習的研究皆證實,親子共讀是開發兒童腦部功能最好的工具。(資料照,美聯社)

親子共讀的重要性

親子共讀就是父母或其他照顧者和孩子共同閱讀書本並進行互動式對話的行為。嬰兒室的醫護夥伴從生命的起點就開始教育父母關於親子共讀的觀念,雖然新生兒還小、無法看懂或聽懂書上的內容,但共讀時新生兒躺在父母溫暖的懷抱裡,可藉由父母孰悉的聲音、關愛的眼神以及臉部豐富表情,感受父母的愛與關懷,建立彼此的親密關係。

研究發現親子共讀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式對話次數越多,越會刺激孩子腦神經的活性反應,[2]追蹤至學齡後的語言理解和智商測驗分數也是越高。[3]當使用不同類型的玩具為親子互動的遊戲工具時,研究證實相較於傳統玩具(積木、玩具汽車)或紙本童書,3C電子玩具反而減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語言交流和互動行為,[4]甚至使用3C電子玩具時父母較常使用負面語言,造成孩子的口語表達機會變少,但使用紙本童書來進行親子共讀時,親子之間的語言和肢體互動較多,尤其是父母藉由紙本童書主動引導討論內容,豐富的語言字彙且使用正面語言,可促進孩子的語言理解,[5]鼓勵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提高孩子日後的溝通能力與思考能力。另外,親子共讀頻率愈高,孩子出現過動、不專心或暴衝行為愈少,同時也減少親子衝突與父母情緒失控的情況,降低父母不當管教子女的行為。[6]

孩子藉由親子共讀的互動,感受父母的愛與關懷,能在互動中建立依附關係的安全感,有助於增進孩子的自信心。再者,培養親子共讀的好習慣,孩子從小對書本有美好的接觸經驗且有閱讀的習慣,長大後才會願意走入公共圖書館或參與閱讀活動,善用公共圖書資源。

米奇、米妮、跳跳虎、小熊維尼,100公分的巨型迪士尼超可愛主角人物一起出現在兒童閱覽室裡,為小朋友推薦新書,同時陪伴小朋友閱讀,可愛又療癒。  (圖/新北市立圖書館提供)
米奇、米妮、跳跳虎、小熊維尼,100公分的巨型迪士尼超可愛主角人物一起出現在兒童閱覽室裡,為小朋友推薦新書,同時陪伴小朋友閱讀,可愛又療癒。 (圖/新北市立圖書館提供)

培養親子共讀的好習慣,孩子從小對書本有美好的接觸經驗且有閱讀的習慣,長大後才會願意走入公共圖書館或參與閱讀活動,善用公共圖書資源。 (資料照,新北市立圖書館提供)

推廣親子共讀即在落實兒童權利公約

《兒童權利公約》的各項權利乃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當中貫串公約所有權利的是四項一般性原則,分別為:禁止歧視原則(公約第2條);兒童最佳利益原則(公約第3條);兒童生命、生存及發展權原則(公約第6條);以及尊重兒童意見原則(公約第12條)。

台灣因為實施全民健保制度,有便利的就醫系統,依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新生兒約99.8% 是在醫療院所出生。在醫療院所內,醫護夥伴對於每個新生兒,並不過問父母的種族、宗教、社經背景、國籍或其他身分地位等,皆公平地給予最適合的醫療照護。因此,若由嬰兒室醫護夥伴對父母進行親子共讀的衛教指導,即可讓台灣每一個新生兒都能公平地得到親子共讀的照護方式,而體現了公約禁止歧視此一原則。

相關研究指出,2歲以前是兒童腦神經功能和高等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7]在媽媽肚子裡的胎兒已完成聽覺發育,出生後以語言的感知發展最好且最快速,尤其是媽媽此孰悉的聲音比陌生人的聲音更能刺激聽覺的語言接受區,有助於孩子的語言認知學習。[8]更有研究發現,在家中父母陪伴孩子閱讀時,會和孩子有互動的對話,可提高嬰幼兒的腦部活性,尤其是讀寫能力區域的活性反應會較強。[9]另外,父母唸故事書時,嬰幼兒躺在父母溫暖的懷抱裡,能夠建立親子之間親密的依附關係,奠定其穩定且正向情緒的人格發展。因此,在孩子腦部發育和人格發展的黃金時期,從新生兒就開始進行親子共讀,乃符合公約兒童最佳利益此一原則。

再者,從新生兒開始的親子共讀,醫護夥伴教導父母正確教養觀念和親職技能,才能發揮家庭照護兒童的最佳功能。而在有安全依附關係裡成長的孩子,長大後遇到挫折較能夠朝正向情緒發展,與親人分離時較能適應新環境,並勇敢探索新事物,因此可落實公約關於兒童生命、生存與發展的權利。

親子共讀有助於提高嬰幼兒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孩子從小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而父母已養成習慣陪伴孩子互動式對話,也較願意花時間傾聽孩子的意見,如此即可落實公約關於兒童意見被傾聽的權利。

(圖/閱讀教我們的五件事 臉書)
(圖/閱讀教我們的五件事 臉書)

親子共讀有助於提高嬰幼兒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孩子從小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而父母已養成習慣陪伴孩子互動式對話,也較願意花時間傾聽孩子的意見。(資料照,取自閱讀教我們的五件事臉書)

更細緻地落實兒童權利公約

我國推廣嬰幼兒閱讀,乃效仿英國「Bookstart閱讀起步走」贈送嬰幼兒閱讀禮袋此活動。教育部於2009年開始將嬰幼兒閱讀納入「閱讀推廣與館藏充實計畫」,委託各縣市進行「閱讀起步走」活動,贈送閱讀禮袋給0至5歲的嬰幼兒。其中關於新生兒閱讀禮袋贈送活動,現行是在各縣市的圖書館辦理借書證或戶政事務所辦理新生兒戶口登記時贈予。

教育部「閱讀起步走」0至5歲嬰幼兒閱讀推廣活動已經進行10年之多,但是效果無法明顯呈現。從2019年科技部公布的「台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追蹤報告指出,3歲幼兒的家長中,約有3分之1完全或幾乎不與幼兒共讀,只有約三成家長每週與幼兒共讀4次以上,這些數據都遠低於國外:2至6歲幼兒家長有五成以上每週共讀6至7次。

檢視教育部的新生兒閱讀禮袋贈送活動,圖書館人員或戶政人員僅提供禮袋卻沒有對父母指導親子共讀的觀念與技巧,父母無法了解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及容易性,不會善用禮袋內的童書來進行親子共讀。這本贈書領回家後就束之高閣,因此,無法促成父母與孩子的共讀習慣,也讓贈送閱讀禮袋的美意大打折扣。

《兒童權利公約》明定國家為保障兒童權利,應協調各級政府部門以及政府與民間之間的合作事宜,其中包含政府衛生部門和各醫療單位,由此可知,每天照顧兒童健康的兒科醫療單位,亦為守護兒童權利的重要份子。2014年起宜蘭縣羅東聖母醫院嬰兒室醫護夥伴在出院時指導父母關於親子共讀觀念,並贈送一本洗澡書給新生兒家庭。[10]2017年宜蘭縣文化局與縣內醫療院所合作,改由嬰兒室協助發送「閱讀起步走」的新生兒閱讀禮袋。從宜蘭縣的經驗可知此跨部門合作方式是可行的。

國民健康署於2018年將親子共讀觀念納入母嬰親善衛教項目中,有接生嬰兒的醫療單位多已在嬰兒室逐步落實親子共讀的衛教項目,2019年8月起雲林縣和2020年1月起嘉義市也都參考宜蘭縣的資源整合、跨局處合作方式,由文化局和醫療院所嬰兒室合作,先給予親子共讀衛教後再贈送新生兒閱讀禮袋,共同推廣新生兒家庭閱讀習慣。可惜的是,教育部總認為這是推廣圖書館閱讀活動的資源,盡管2018和2019年的閱讀起步走檢討報告都提及「避免只有贈書沒有宣導觀念,可與嬰兒室合作的改進方案」,但現行政策仍維持由各縣市圖書館或戶政事務所贈予閱讀禮袋,官僚體系僵化行事方式,完全沒有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

兒科醫護夥伴原本就是了解兒童發展的專業人員,若能整合國家資源,結合原本已施行、但缺乏親子共讀指導的新生兒閱讀禮袋活動,轉移贈送地點到原本已在推廣親子共讀的嬰兒室,加上新生兒的父母信賴醫護夥伴的專業能力,讓新生兒父母獲得親子共讀觀念後,能夠立刻拿出一本童書來練習,做到「儘早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知行合一地發揮這本贈書的最佳效益並守護兒童權利。

媽媽、寶寶、親子、母親、嬰兒。(取自ben lai@flicker)
媽媽、寶寶、親子、母親、嬰兒。(取自ben lai@flicker)

國民健康署於2018年將親子共讀觀念納入母嬰親善衛教項目中,有接生嬰兒的醫療單位多已在嬰兒室逐步落實親子共讀的衛教項目。(資料照,取自ben lai@flicker)

結語

現今3C電子媒體改變親子互動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或醫療場域,常可看到父母拿出手機、播放影片來安撫哭鬧的孩子,孩子的目光全被3C炫麗的聲光音效吸引,屏蔽了孩子與周圍成人、環境的溝通學習機會。相關研究證實,當幼兒單獨使用3C電子媒體時間越長,會減少腦部白質的完整性,不利於腦部神經訊息的傳遞,尤其是對負責傳遞語言理解、語言表達以及讀寫能力中樞之間訊息的白質影響最大,也因此這些幼兒的語言理解和認知測驗分數較差。[11]另外有針對5歲以下兒童發展測驗篩檢來評估使用3C電子產品的影響,發現兒童愈早開始使用3C產品,會造成認知遲緩與學習成績較差的結果,研究指出因孩子使用3C產品時,與人互動的對話次數和字彙量會減少,孩子懂得的單字和能表達的語句就會變少。[12]

因此,為了善用國家各部門的專長與資源,先以醫療專業建立親子共讀觀念再輔以「閱讀起步走」所贈送的童書,落實親子共讀習慣於家庭生活中,促進兒童腦部發育、語言理解、溝通表達與親子良性互動的情感連結,還可減少父母親的不當教養行為,因而防治兒童虐待的發生;另外,透過父母儘早開始唸故事書給新生兒聽,從出生開始培養閱讀的好習慣,長大後從閱讀所獲取的知識,更可打破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

親子共讀會影響一個人的終身發展,我們建議中央政府和各縣市政府,「小小的改變,大大的不同:與新生兒分享第一本故事書」,將新生兒閱讀禮袋的贈書由各縣市戶政單位或圖書館發放調整為縣市醫院的嬰兒室發放,從嬰兒室開始建立親子共讀的好習慣,讓我們以親子共讀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守護台灣每個兒童的權利。

媽媽、寶寶、親子、母親、嬰兒。(取自Jerry Lai@flicker)
媽媽、寶寶、親子、母親、嬰兒。(取自Jerry Lai@flicker)

落實親子共讀習慣於家庭生活中,除了促進兒童腦部發育、語言理解、溝通表達與親子良性互動的情感連結,還可減少父母親的不當教養行為,因而防治兒童虐待的發生。(示意圖,取自Jerry Lai@flicker)

[1] Tzipi Horowitz-Kraus, John S. Hutton, From Emergent Literacy to Reading: How Learning to Read Changes a Child’s Brain, 104 Acta Paediatrica 648 (2018).

[2] Rachel R. Romeo et al., Language Exposure Related to Structural Neural Connectivity in Children, 38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7870 (2018).

[3] Jill Gilkerson et al., Language Experience in the Second Year of Life and Language Outcome in Late Childhood, Pediatrics, https://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42/4/e20174276 (last visited Feb. 9, 2020).

[4] Anna Vogel Sosa, Association of the Type of Toy Used during Play wi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arental-Infant Communication, 170 JAMA Pediatr 132 (2016).

[5] Tiffany G. Munzer et al, Differences in Parent-Toddler Intersctions with Electronic versus Print Books, Pediatrics, https://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43/4/e20182012 (last visited Feb. 9, 2020).

[6] Manuel E. Jimenez et al., Early Shared Reading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Harsh Parenting, 40 J. Dev Behav Pediatr 530 (2019).

[7] Sarah Cusick, Michael K. Georgieff, The Role of Nutrition in Brain Development: The Golden Opportunity of the “First 1000 Days”, 175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6 (2016).

[8] Maude Beauchemin et al, Mother and Stranger: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Voice Processing in Newborns, 21 Cerebral Cortex 1705 (2011).

[9] John S. Hutton et al, Home Reading Environment and Brain Activ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Listening to Stories, 136 Pediatrics 466 (2015).

[10] 2007年吳淑娟醫師率先在宜蘭縣聖母醫院健兒門診開始推廣親子共讀,看到提高父母對親子共讀觀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Wu Shu Chuan, Lue Hung-Chi, Tseng Lo-Lin, A Pediatric Clinic-based Approach to Early Literacy Promotion – Experience in a Well-baby Clinic in Taiwan, 111 J. Formos Med Assoc. 258 (2012).

[11] John S.Hutton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creen-Bsed Media Use and Brain White Matter Integrity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JAMA Pediatrics,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ediatrics/article-abstract/2754101 (last visited Feb. 9, 2020).

[12] Sheri Madigan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creen Time and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a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173 JAMA Pediatr. 244(2019)

*作者廖宗聖為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台灣國際法學會監事。共同作者李欣蓉為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兒科醫生、醫起育兒愛閱協會常務理事。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點教育》臺灣的教育在英格蘭化?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教育部,延「懶」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