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後冷戰的中美俄權力板塊

冷戰其實還未結束,自上世紀冷戰以來的全球權力板塊仍在持續碰撞挪移之中。

全球目光均聚焦烏克蘭。事實上,美俄高層、俄與北約、俄與成員包括美國的歐安組織,自1月10日至13日均將頻頻會談。俄羅斯與西方正在進行一場不僅針對烏克蘭還包括整個東歐的新對決。

去年底的12月15日,俄國外交部向美國和西方提出了一份近乎最後通牒的建議,內容之強硬與態度之堅決堪屬空前。如其中的條款4,要求所有在1997年之後加入北約的國家(不僅是整個前蘇聯的外圍地區,還包括了一眾如匈、波、捷等所有10幾個東歐國家)均應撤走美軍及拆除美國之軍事設施;及條款6,要求北約不得再進一步的擴張,這意味著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俄國還表示,這份提案無法長期討論或更改,北約只能選擇接受或不接受。

這份「通牒」相當於普丁對美國的「將軍」。普丁之所以如此強硬,說白了是乘美國之危。今日之美國,內憂之巨堪稱建國以來所未有,外則面對與中國之博弈,吃力又占不到上風,西方陣營美歐之間亦早非鐵板一塊,雄心勃勃一心追求重振俄羅斯雄風的普丁當然不會錯失機會狠狠地賭上一把。美俄的對決,折射的正是自上世紀冷戰以來全球權力板塊的碰撞仍在持續之中。

不妨把整個過程畫分為冷戰、後冷戰及後後冷戰三大階段。冷戰,自1945至1991,為期約半個世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與以中、蘇為核心的共產陣營,在意識形態與體制上的鬥爭,雙方勢均力敵,一直到中國1979改革開放及1991蘇聯解體西方勝出告一段落。在地緣戰略上於是出現了兩條爭持線:一條是美蘇在西、東歐之間的對峙,一條是中美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對峙。

1991冷戰結束,進入後冷戰,為期大約10年至2000年告一段落。與冷戰之東西對抗不同,後冷戰美國是唯一超強,獨霸全球。在西方,美國以北約東擴步步進逼氣息奄奄的俄羅斯,北約從1949年成立時的12個創始國擴張到目前的30個成員國,一半以上均為後冷戰期間加入的中東歐國家;在東方,中國雖已走上了改革開放但仍未成氣候,所以先後有銀河號事件(1993)、海峽危機(1996)及炸館事件(1999)羞辱中國。

世紀之交是個運勢的大拐點,從2001年開始進入後後冷戰,後後冷戰意味著美國不再能獨霸天下。美國運勢因911事件、兩場反恐戰爭、世紀金融海嘯、民粹興起及新冠疫情而持續下行;俄羅斯則因普丁上台,「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而告重振雄風,代表作即2014年收復克里米亞。

至於中國,更是持續迅猛崛起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在蓄積強大力量,力圖將美國勢力擠出第一島鏈。因此目前在東歐及西太出現的權力板塊碰撞延續的還是自冷戰以來尚未穩定的大國較力。

從大歷史及全球格局的角度來看,烏克蘭與台灣都是後後冷戰大國權力消長下的擠壓核心,烏、台形勢的發展與終局,也將成為後後冷戰是否告一段落的關鍵指標。(作者為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