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梅克爾時代:影響美中角力的關鍵選舉,9月登場!「台灣」成為德國政黨的關鍵字

德國9月將舉行聯邦議院大選,除了選出新任議員以外,也將決定梅克爾的接班人。由於美中抗衡的國際局勢已然成形,歐洲「第三勢力」的角色舉足輕重,而德國又是歐盟領頭羊,因此這場選舉可謂足以影響世界。6月底,德國各個黨派的政見白皮書紛紛出爐,每個政黨都在外交政策中明確提及「中國」,且幾乎都規劃「對中政策」、部分甚至提出「對台政策」。以下解析:究竟對台灣人而言,這場選舉的「看點」在哪裡?各政黨的基本主張是什麼?哪個政黨對台最友善?

今年大選的重要性遠甚於「選出議員」

德國將於9月26日舉行大選,選出第20屆聯邦議院議員。德國政體屬於內閣制,總理通常由議院最大黨領袖擔任,德國亦為多黨制國家,政黨也將於議院大選後進行協商,組成過半數聯合政府共同執政。因此,4年一度的聯邦議院選舉不僅僅是選出國會議員,亦將決定德國接下來4年的實質領導人、部會首長以及執政團隊。

不同於過去四屆大選都由梅克爾(Angela Merkel)毫無懸念擔任總理,此次大選將選出所謂的「梅克爾接班人」,因此格外受到外界關注。德國現任總理梅克爾於2000年成為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黨魁,並自2005年起擔任國家總理,迄今已近16年。由於梅克爾已於2018年宣布不再尋求連任,本次聯邦議院大選也將為長達16年的「梅克爾時代」正式劃下句號。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除了有權決定德國內政方針,在國際政治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德國對歐盟有重要影響力——在政治上,德國與法國自二戰後便為推動歐洲一體化之核心國家;在經濟上,德國GDP為歐盟成員國中最高,比重佔歐盟全體近四分之一;在地理位置上,德國位於歐洲中心,是歐洲交通樞紐,更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極具地緣重要性。因爲上述政經、地緣優勢,德國在歐盟佔據領導地位,梅克爾於其任內也常被外界視同歐盟實際領導人,在如歐債危機、難民危機等事件中擘劃歐盟整體的政策。

因此,本屆聯邦議院大選雖在實質上只是選出新任國會議員,但是政治影響力非同小可,不僅將決定德國在「後梅克爾時代」的執政團隊,更可能決定日後歐盟整體走向,更有甚者,隨著歐盟在國際政治上漸漸位居要角,德國總理的影響力甚至可能擴及全球。

美中角力、拜登上任與歐盟的角色

隨著兩強之一的蘇聯於1990年代初期解體,美國在後冷戰時期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super power),全球政治邁入了所謂「一超多強」的局勢。不過,這樣的格局在近年隨著中國崛起,逐漸發生變化。

這樣的改變,可以從美國對華政策窺見端倪——1970年代,尼克森(Richard Nixon)政府在「聯中制蘇」策略下,與北京化敵為友,這個親中政策一直延續到了冷戰結束以後,不過卻在近年改變。歐巴馬(Barack Obama)在執政後期逐漸落實「再平衡」重返亞洲,在川普(Donald Trump)時期,美中交鋒更為明確,川普的單邊主義及反全球化作風,加上習近平上任後中國逐漸展露野心,使美國對中國態度由「接觸、友善」轉變為「競爭、對抗」。

由於民主黨親中色彩向來較為鮮明,美國新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後,外界對其外交政策關注焦點之一,便在於是否繼續延續川普對中「對抗」(confrontation)強硬立場?拜登幕僚雖否認將「對抗」中國,但是強調以「競爭」(competition)處理對中關係,意即拜登政府雖不會與中國進行惡意對抗,但基調上並不否認川普時期將中國視為對手的評估,也將延續這項立場。

拜登上任以來的外交實際作為,包含強化印太地區夥伴關係(如甫上任即舉行美日、美韓2+2會談)、於數場峰會明確提及台海安全等,均與上述「對中競爭」方針相符,美中兩國抗衡的國際局勢儼然成形。

2021年7月15日,德國總理梅克爾作客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共同舉行記者會(AP)
2021年7月15日,德國總理梅克爾作客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共同舉行記者會(AP)

2021年7月15日,德國總理梅克爾作客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共同舉行記者會(AP)

另一方面,與川普截然不同的是,拜登將揚棄川普「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重回多邊主義路線。此轉轍意味著美國更加重視國際盟友,將尤其積極修補川普時代大幅惡化的美歐關係。然而,拜登對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重視,也為歐盟諸國過去「一方面在安全上依賴美國、另一方面在經濟上依賴中國」的應對模式帶來挑戰,當美中角力明確化後,德國及歐盟的對中政策勢必將被推至台前接受更多審視,「中立」立場可能受到更多壓力。

德國既有對中政策軟弱,但日趨強硬

德國過往的對中政策又是如何?事實上,過去梅克爾政府的對中政策一向被視為「軟弱」,或至少並不強硬,背後自然考量了中國龐大的市場。根據德國聯邦經濟部,中國已經連續五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根據歐盟統計局,中國更在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一般認為,德國經濟早已對中國產生依賴,且無法逆轉。

不過,隨著美中抗衡國際局勢的成形,德國對中態度也漸趨強硬,不僅民間「改變對中態度」的呼聲漸出,在官方會晤中,德國政府也對環保、人權等議題著墨更深,直接在檯面上提及這些令中國不快的議題,這是在過去較為少見的。

德國外交政策(特別是對中政策)在現行國際局勢下顯得越發關鍵,除了歐盟本就與美、中並列三大經濟體外,更因為歐盟將成為美中同時爭取的對象,將是影響兩強角力下的「關鍵第三方」。因此,2021德國大選被外界視為當代政治分水嶺不無道理——除了象徵梅克爾時代的結束,在全球政治上亦或將標誌出下個時代的開端。

那麼,德國乃至於歐盟全體的對中政策,究竟是否可能隨著梅克爾卸任改弦易轍?若是換人執政,其他政黨的對中政策是否可能更加強硬?接下來的德國執政團隊,對台海問題又站在什麼立場?隨著德國各政黨的競選政見在6月底紛紛出爐,上述問題的答案也逐漸清晰。

習近平時代,中國社會對領導人的個人崇拜達到新高點(AP)
習近平時代,中國社會對領導人的個人崇拜達到新高點(AP)

習近平時代,中國社會對領導人的個人崇拜達到新高點(AP)

德國主要政黨與其基本立場

德國傳統兩大政黨為中間偏右之基民盟(CDU)與中間偏左之社民黨(SPD),這兩大政黨長期以來因為相對溫和而受多數選民支持,同時是二戰以來德國唯二擔任過總理的執政黨。不過,溫和與沒有立場只有一線之隔,現在的社民黨也顯然受到這點困擾,中間選民傾向選擇基民盟,立場更左的政黨有其他更基進的選項,因此在目前的民調中,社民黨的支持度已退居第三。

超越社民黨而成為目前第二大黨的是綠黨(die Grünen),成立於1993年,是以「環境保育」為核心政治主張的新型政黨,以既有左右光譜區分的話,亦屬中間偏左。儘管綠黨不曾在中央獲得執政權,但是在地方政府已有執政經驗。

較社民黨與綠黨更「左」的是左翼黨(die Linke),由前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SED)與前西德的左派勢力合流後組成。左翼黨立場偏向「本格派」的馬克思主義者,重視勞工權益、階級鬥爭,也因而在外交政策上著力不深。

與左翼黨立場相左的是在光譜的另一端的自由民主黨(FDP),自民黨以經濟自由主義為其核心主張,相信市場的力量,因而主張自由貿易、小政府、去管制化等典型新自由主義政策,不過,自民黨在政治方面也有其主張,強烈捍衛個人自由不受國家侵害,力求限縮政府對公民的干涉。

最後,趁著難民危機、排外風氣崛起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是德國政壇的新興勢力。AfD被視為右翼民粹主義政黨,也就是並不真正具備想實踐的政治理想,而是以煽動選民情緒為搶佔支持率的方式。因此一般認為,AfD除「排外」、「拒絕平等」、「偏狹的國族主義」外,難謂有中心理念,其政策也時而彼此相左,但是仍以「本土草根」、「貼近底層」的形象吸引一般大眾支持。

德國政黨「政策白皮書」之對中政策

總體來說,立場居於中立的傳統兩大黨,對中國的態度均是「是對手也是夥伴」,試圖在競爭與合作間取得平衡;相對而言,社民黨比起基民盟更敢於對「中國侵害人權」表態,也明確提及「關切台灣」。

至於基民盟本次強力對手綠黨,對中政策非常強硬,理由除了中國的環境政策有待加強外,綠黨更對中國境內人權現況表示不滿,並且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綠黨主張以法律抵制強迫勞動的貨品進入歐盟市場。此外在對台關係上,綠黨明確表態,中國不得以違背台灣人民意志的方式統一台灣,且表示欲與台灣建立政治上的交流。

比起綠黨,自民黨的「挺台」態度更加明確:在與中國的合作關係上,自民黨同樣主張必須以中國遵守國際法為前提,而在對台政策上,自民黨更進一步主張要與其他民主國家共同策劃戰略,阻止中國武力犯台。

最後,AfD與左翼黨這兩個小黨的對中政策均相對空泛:AfD將中國威脅放到「東西對立」的模式中理解,主要針對中國「一帶一路」提出德國的因應策略;而左翼黨則與眾不同,明確表態將與中國維持和平理性的國際關係。

基民盟:中國是「最大挑戰」

基民盟的政策白皮書題為《穩定與創新的章程:一同邁向現代德國》,此章程也是基民盟首次將與全球相關的政策置於開端,且分為兩章,顯見社民黨相當重視德國此後的國際角色。

在第一章〈德國在世界的新責任:源自對和平、自由與人權之追求〉中,基民盟確立了屢被中國外交部斥為「西方標準」的「和平、自由、人權」等理念的「普世」價值,並且有一節專門討論「中國」。基民盟認為「目前最大的外交及安全層面上的政治挑戰」來自中國,除了將中國視為競爭與合作對象外,也明確指出中國是「系統性的敵手」。

對此,基民盟提出了包含對抗與合作的「兩面策略」。基民盟主張,一方面要在必要時回擊中國的野心,後盾就是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以及與其他民主國家的合作關係,並且應特別保護德國的高科技與資料,避免陷入危險的依賴;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努力與中國合作,不過在此基民盟也強調了,真正的夥伴關係只有建立在公平競爭、對等條件、落實互惠原則等基礎上,在此暗示了,中國直至目前為止仍對外資進入中國設下重重限制。

此外基民盟也強調,上述政策應以在「歐洲層次」的落實為目標,亦即希望朝向凝聚歐盟整體乃至於西方整體的方向前進。

綠黨:不得違背台灣人民意志統一台灣、壓迫維吾爾人是國際犯罪

綠黨的政策白皮書中,同樣有一節專門針對中國,甚且直接提及台灣。綠黨對中態度非常強硬,直接指出:「我們要求中國停止加劇中的迫害人權行為,比方說新疆、西藏及情況越發嚴重的香港。」更明確點明,中國正嘗試動搖既有國際準則,因此除了將與中國建立有建設性的合作關係,也應該對「反擊策略」做好準備。

雖與中國保持合作,但綠黨特別強調這種合作「不得以第三國或人權、公民權」為犧牲品,在此的「第三國」顯然指涉了中國對台的野心,而「人權」則特別針對新疆的強制勞動。在對台政策上,綠黨表態雖以歐盟「一個中國原則」為立場,但是在白皮書中強調「不允許以違背台灣人民意志的方式強制統一台灣。」同時,綠黨「欲與台灣建立政治上的交流」並且明確「支持台灣加入WHO」。

德國綠黨領導人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AP)
德國綠黨領導人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AP)

德國綠黨領導人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AP)

在保護人權方面,綠黨表示期待中國改善勞動條件,更點名由於新疆的情況違背基本人權,因此歐盟的「供應鏈法」應該要求「由強制勞動生產出的產品,不得進入自家市場」。綠黨更主張,德國應該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機制下,主張在新疆發起「事實追查任務」,並且應該將對維吾爾族人的壓迫視作「國際犯罪」,在此駁斥了中國面對國際施壓時,屢屢叫囂「切勿干涉中國內政」的回應。

在兩國上述基本價值多處悖離的情形下,綠黨並不同意梅克爾汲汲追求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並表示要凝聚歐洲內部、建立更緊密的跨大西洋合作關係,以因應中國。

綠黨同時提出其「印太戰略」,表示將與印太地區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並將台灣與日、韓、紐、澳並列,視為除了東協以外的重要「夥伴國」,背後原因是綠黨的印太戰略是以「強化公民社會」為核心,希望與理念一致的國家,在「法治國與民主、強化多邊主義、數位化和氣候保護」這些面向上合作,追求全球的共同利益。

社民黨:關切台灣現況、中國須負起更多責任

中間偏左的社民黨與國族主義式的號召保持距離,對外政策以「團結歐洲」為核心,該章節以〈世界上的主權歐洲〉(Souveränes Europa in der Welt)為題。在此之下社民黨提出了「強化團結」、「推廣民主」、「維護和平」等外交目標,並在〈培育歐洲鄰國關係〉這個小節中提起,在中國崛起下,不論是經濟、政治或環境的全球議題,若無北京參與,都不可能有解方,然而,歐洲與中國在利益與價值上的衝突也隨之增加,歐洲必然更須勇於肩負責任。

在此脈絡下,社民黨明確對香港、新疆、台灣三地現況作出表態——「我們譴責對少數民族越發嚴重的人權迫害,特別是維吾爾族穆斯林。在香港,必須維持已向國際宣誓過的『一國兩制』原則。台灣所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對此非常關切。」儘管語調遠不如綠黨堅定,也未對上述情形提出具體因應策略,總體而言,社民黨仍然主張「中國須負起更多國際責任」,其中包含應更積極參與裁撤軍武。

自民黨:支持民主台灣

自民黨毫無疑問是德國最友台的政黨,過去也常有自民黨政治人物發表親台言論。在其政策白皮書中,除了以一節〈歐盟—中國關係的明確性〉(Klarheit bei EU-China-Beziehungen)描述對中政策,也以一整節的〈支持民主台灣〉(Das demokratische Taiwan unterstützen)描述對台政策。

在〈歐盟—中國關係的明確性〉中,一項主張市場自由的自民黨表示欲與中國深化經濟合作,但是前提是中國的行為必須符合國際法,特別是聯合國、WTO與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相關規範。顯然,自民黨對中國政府保護性的政策相當詬病,也對新疆強制勞動的表示關切。

意即,自民黨重視《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但是前提是中國不得違背其國際法義務,因此該協定仍待大幅修改。同時自民黨也支持歐盟對侵犯人權的中國官員進行制裁,並表示這也是那些受中國挑釁行為所苦的鄰國對歐盟的期望。

中國新疆的維吾爾人為逃避迫害,長期流亡土耳其(AP)
中國新疆的維吾爾人為逃避迫害,長期流亡土耳其(AP)

中國新疆的維吾爾人為逃避迫害,長期流亡土耳其(AP)

而在〈支持民主台灣〉中,自民黨開篇便表示:「我們支持台灣民主與法治的發展,以成功替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權統治。」

至於針對台海問題,自民黨表示:「中國若要統一台灣,只能以和平共識完成。對於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我們表示最深的譴責。我們希望能與歐洲的夥伴和其他民主國家(如澳洲、日本、印度和美國)共同規劃一項戰略,以阻擋中國以武力奪取台灣、讓中國維持在外交方式。我們的長期目標是中國與台灣能透過和平對話達成協議,使台灣的公民能夠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未來。」

這是自民黨自刪除一中原則之後,更進一步表態支持台灣,且提出具體外交策略,值得台灣民眾矚目。

AfD與左翼黨:對中政策均不具體

AfD與左翼黨恰在政治光譜的兩端,值得玩味的是兩者的對中政策均不明確。理由除了身為小黨,支持者在意的是在特定議題上立場,因此無需規劃完整的外交政策外,或許也受其激進而相對偏狹的政治立場影響,使其外交政策與對中政策相對空泛。

被視為右翼民粹政黨的AfD也在政策白皮書中,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不過,AfD的對中政策並不如前述政黨明確、詳細,而是將中國的挑戰置入「東西對立」的思維來理解。AfD表示,無論如何中國是德國的貿易夥伴,但是德國應該規劃出「由西向東」的基礎建設投資計畫,以因應中國「一帶一路」由東向西的外交政策。

不同於上述所有政黨,或軟或硬但都將中國視為挑戰或對手,左翼黨對中國並不抱持批評態度。事實上,左翼黨不太在外交政策上有所著墨,對國際佈局隻字未提,僅以寥寥數語提及主張裁撤軍事武器。然而同時,左翼黨或許如同部分思維停留在上個世紀的左派,對中國與俄羅斯抱持好感,明確提及追求和平理性的國際關係,「對象也包含俄國與中國」。

各政黨目前支持率

由於德國是多黨制國家,選舉後將由得票數相加逾五成的政黨組成執政聯盟。根據弗沙研究所最新民調,目前基民盟支持率仍然維持領先,在30%上下擺動,但是日前德國西部發生嚴重水災,總理候選人拉謝特近期視察時嬉皮笑臉,引起民眾不滿,勢必也將對支持率造成影響。

緊追在後的是綠黨,它同樣因為水災而民調下滑。綠黨曾經一度與基民盟不相上下,但因為水災處理不力,目前支持率約為20%。再次之則為15%的社民黨,而最挺台的自民黨支持率在今年意外攀升,目前約12%。

2021年7月,德國發生嚴重水災,基民盟總理候選人拉謝特勘災時卻哈哈大笑,引發公憤(AP)
2021年7月,德國發生嚴重水災,基民盟總理候選人拉謝特勘災時卻哈哈大笑,引發公憤(AP)

2021年7月,德國發生嚴重水災,基民盟總理候選人拉謝特勘災時卻哈哈大笑,引發公憤(AP)

這樣的支持率下,聯合內閣的組成方式相當多,目前也尚不明朗,不過,挺台立場較為明確的傳統小黨,都不無可能成為聯合內閣一員。除了基民盟很可能繼續穩坐總理寶座外,從未有中央執政機會的綠黨也可能成為執政夥伴,而支持率攀升中的自民黨則很可能成為組閣的關鍵少數。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德國大麻合法化?各政黨大麻政策躍升為9月大選焦點
相關報導》 解析》德國大選前哨戰!基民盟德東大勝極右派 樂觀迎接「後梅克爾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