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曹縣到以色列,這個技術跨越千年,仍在改變世界

「中國不能沒有曹縣,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

最近,一段網絡主播大聲喊出「666 ,我的寶貝,山東菏澤曹縣牛P」的視頻爆火,人們又開始調侃這個位於魯西南的普通縣城,甚至把曹縣和耶路撒冷相提並論。但很少有人知道,曹縣與將耶路撒冷作為首都的以色列,確實有著不解之緣。

西漢晚期,山東曹縣人氾勝之寫了一本書,書名非常直白,就叫《氾勝之書》,這是中國第一部由個人獨立撰寫的農業書籍,後世鼎鼎大名的《齊民要術》經常引用此書內容。氾勝之是個學霸,年紀輕輕便成為議郎,後來官拜御史,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事就是指導農民耕種,解決種田中的一切問題。

氾勝之出生在山東,任職在長安,活動範圍都在北方,缺水是農耕中最難的事,他絞盡腦汁,最後找到了一種神奇的灌溉方法——用無釉陶罐儲水,埋在農作物根系附近,陶罐緩慢滲水,既能滿足農作物生長,又能減少水分蒸發浪費,用同樣的水種更多的糧食。

儲水、減少蒸發浪費、精準送水,兩千多年後,一個名叫耐特菲姆(Netafim) 的以色列公司將這3 個理念以現代工藝重現,並將其商業化,推廣到整個國家。因為這項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以色列「沙漠變綠洲」,以5% 的農業人口養活了整個國家,還能出口水果、蔬菜、鮮花等優勢作物到其它國家換匯,以色列農業漸漸蜚聲國際。

這項技術就是滴灌。

01「應許之地」的詛咒

長期以來,農業給人的印像都很一致——靠天吃飯。土地肥沃、風調雨順是好收成的必要條件。但對於以色列來說,如果真的「靠」天吃飯,那麼整個國家只有一個結果,活活餓死。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這是猶太人歷經磨難才擁有的權利,國名以色列,意即「應許之地」。儘管猶太人得償所願,但面對僅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遍布境內的沙漠和乾旱少雨的天氣,誰也沒法違心說一句:這就是理想中的家園。相反,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惡劣的自然環境完全是一個巨大的詛咒。

當時以色列可謂內憂外患,建國沒幾天,就和周邊鄰國爆發戰爭,四面樹敵。此外,惡劣的自然條件讓以色列無法大量發展自然農業,許多生活必需品都依賴進口,這讓被「敵國」緊密包圍的猶太人非常不安。

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實行集體農場製度,把全國最具耕種價值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管理,不管是種植方案,還是農業科研,都有相關專家的技術支持,以免浪費資源。以色列水工程師辛查·布拉斯(Simcha Blass) 就是當時最受重視的專家之一。

辛查·布拉斯
辛查·布拉斯

以色列建國之前,辛查·布拉斯就主持修建了猶太人聚集區內的輸水管道,這條管道讓猶太人聚集區面積有序擴大,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聯合國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對猶太國家邊界劃分的建議。

1960 年,辛查·布拉斯在集體農場發明了一種滴水裝置,可以利用摩擦力和水壓定期向外滴水。此後幾年間,他一直在證明這種裝置對於節水農業的重要性, 1965 年終於獲得投資,成立了耐特菲姆公司,專門生產滴灌設備。

同一時期,以色列人意識到,與其費盡心思去種水稻、小麥這樣耗水量大但收成不佳、利潤較低的作物,不如專攻蔬菜、水果、花卉等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通過進出口貿易換匯,實現農業發展。

可以說,耐特菲姆公司剛成立就碰上了好時候。

一方面,塑料的生產技術開始普及,耐特菲姆公司只需要掌握最關鍵的滴水裝置,再配上廉價的塑料水管,就能實現辛查·布拉斯心中的滴灌效果,這種辦法使得整套設備有標準化流程可走,成本可控。另一方面,以色列集體農莊效率很高,改種其它作物之後更重視提升單位產量和質量,聽說耐特菲姆公司的滴灌設備後紛紛採買、鋪設,在初代產品的試用階段提供了大量真實數據,使得耐特菲姆的產品快速更新。

有了耐特菲姆公司的成功案例在前,以色列有識之士紛紛投入到農業創業中去,從海水淨化到種子培育,以色列農業不僅解決了困擾許久的農業灌溉缺水問題,還發展出許多深層次的水技術,以色列農業狀況明顯改善。

如今,以色列僅靠5% 的農業人口,就提供了全國95% 的所需食物,蔬菜瓜果還大量出口,佔據了歐洲40% 的市場,有「歐洲果籃」之稱,此外,以色列還是僅次於荷蘭的歐洲第二大花卉供應國。

曾經困擾「應許之地」的自然環境缺陷,在人為努力下,轉化成了這個國家對外展示農業科技實力的最佳展板,滴灌技術無疑是其中的點睛之筆。

02 被拒絕的滴灌

事實上,滴灌從來不是辛查·布拉斯一個人的突發奇想,也不止有耐特菲姆公司在努力將這項技術商業化。

除了西漢時期氾勝之利用陶罐滲水製造的簡易滴灌裝置外,中東地區早期也有類似技術的文獻記錄。到了近現代,德國人在1860 年就在研發滴灌設備,但沒找到合適的原料可以長期使用。澳大利亞人同樣苦於大片沙漠,石油工業大發展後,他們發現可以用塑料製作輸水管道,卻沒有完備的滴灌技術。

天時、地利、人和都集中到位於以色列的耐特菲姆公司頭上,這才讓以色列成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節水農業國家。

從山東曹縣到以色列,這個技術跨越千年,仍在改變世界
從山東曹縣到以色列,這個技術跨越千年,仍在改變世界

誰都知道滴灌是個好東西,但當這項技術走進其它國家,卻得到了完全不同於以色列的待遇。

美國和以色列向來關係緊密, 1960 年代末,美國西部地區引進以色列滴灌技術,試圖同樣在高度機械化、大農場的條件下,復刻以色列農業的成功。想法很美好,結果卻很淒慘。

美國西部確實缺水,但為了鼓勵農業發展,當地政府往往有豐厚的「水補貼」,這時大量用水成了一種權利,「你不用,水就流走了」,節水反而是異類。很長一段時間裡,因為「水補貼」的存在,滴灌在美國一直很尷尬。直到20多年後,「水補貼」被陸續取消,大量用水無利可圖,反倒增加成本負擔,美國農民才漸漸接受農業節水思想和滴灌設備。

1980年代,中國打開國門,最緊要的一件事就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了解決西北農業缺水的問題,在水利部主持下,中國引進以色列滴灌設備生產線,還開設了一家國有企業,專門生產售賣這種節水設備。可惜,看似對症下的藥,實際上卻治標不治本。以色列滴灌設備確實很先進,發展到這一時期,已經開始使用微電腦控制,但先進的背後就是昂貴,對於小農經濟扎堆、常年和惡劣天氣作鬥爭的農民來說,當季收成能吃飽都不錯了,哪裡來的閒錢購置這樣一套高科技灌溉設備?

1992 年,一位在水利部工作幾十年的老先生退休,利用自己的退休金創辦公司,重新開發了一種他認為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滴灌裝置,去掉微電腦控制,也不使用需要交高昂專利費的滴頭,更不用以色列原裝進口的管道,一切國產化——使用國產管道,裝上髮絲管,靠老太太手動調整管道位置,據說用這種設備,每個老太太可以同時管理50 多根管子,更符合中國國情。但就是這樣一套裝置,被水利部的官員公開評價為「太土了」。

老先生和那位官員最後的一致結論是,昂貴的以色列滴灌不適合中國。

中國滴灌最終得以在甘肅、新疆等地真正生長起來,還是21 世紀接連發生的幾場大干旱之後了。這時,全球都開始意識到氣候變暖的重要性,進而關注到農業節水問題,以色列早已把滴灌技術作為「水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組織60 ~ 70 個培訓班,向各個國家的「取經人」專題講解,通過出口水資源相關技術和知識,能收穫20 多億美元。

滴灌從一項古代農業技術,演變為一個現代國家農業的「撒手鐧」,再花幾十年時間讓全球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實質上也折射出人們對農業認知的變化。

03 農業關心的不僅是糧食

和當下火熱的互聯網、金融等產業不同,農業是一個投入巨大,實際操作起來卻默默無聞,甚至不得不「土里土氣」的產業。有人簡單把農業理解為「種田、收糧」,事實上,每一次農業活動都是人類對抗自然、改造自然,也向自然索取的過程。

人們很容易美化對自己有益的事,而忽略事情的本質。在以色列,滴灌和其它節水技術一起創造出「沙漠變綠洲」的奇蹟,養活了900多萬以色列國民,還讓農業成為這個國家支柱產業。但對於生態系統來說,風吹麥浪、瓜果飄香,這些傳統意義上非常美好的畫面其實都在破壞生態循環的平衡。

不止在以色列,任何地方的農業對自然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改變。

古時候耕火種、開荒屯田,人口越多,就需要更多的土地來供養人類,一旦土地肥力下降,就要開墾更多土地,擴大耕地面積。到了現代,食品精加工業發達,人們樂於享受耗費更多糧食製造出來的「精緻食物」,又在人口增加的基礎上,大大提升了對糧食產量的要求。於是人們施用化肥、擴大耕地面積。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自然生態被不斷破壞,宣告瀕危、滅絕的物種越來越多。

2019 年,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2019 年,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不約束自己,不改變傳統農業的擴張方式,農業生產只會成為人與自然之間的拉鋸戰。

21 世紀以來,以色列滴灌技術之所以在全球大受歡迎,除了讓一些缺水國家也能發展農業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滴灌技術背後的理念——以有限的資源,提高農作物生產效率,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除了滴灌,育種、生物防治等技術都在秉持同樣的理念,良種可以提高畝產減少佔用的耕地面積,生物防治利用食物鏈的規律防治害蟲,減少殺蟲劑的使用。

這都是現代農業正在做的事,打破農耕慣性,用更科學合理的方式養活人類,為了這個目標,許多人曾奉獻一生,還有許多人繼續奔波在田野和實驗室之間,默默改變世界。

資料來源:

[1]章波:中國和以色列的水技術合作,中東問題研究

[2]白雪:「老太太舉管子」能否闖出節水新路,中國青年報

[3]陳文仙:「沙漠變綠洲」的「金鑰匙」——探訪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和精準農業示範園區,新華網

[4]S imo na Weinglass: How Israel became a water superpower, The Times of Isreal

[5]Sandra Postel:Drip Irrigation Expanding Worldwide, National Geographic

[6]Ruth Schuster: The Secret of Israel's Water Miracle and How It Can Help a Thirsty World, Haarets

[7]Tova Cohen: Israeli irrigation firm Netafim sees 50 pct earnings rise by 2020 , Reuters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