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辨識情緒 警方預知犯罪

隨著人工智慧(AI)及大數據演算法的進步,人臉識別的技術日益成熟;宛如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裡上演的「犯罪預知」情節,如今正在中國各地機場與地鐵廣泛運用。透過人臉情緒辨識技術的應用,大陸警察部門藉由臉上「微表情」,分析心理狀態,能夠預先快速指認犯罪嫌疑者,以避免恐怖主義與走私等違法行為。

何謂「情緒辨識」技術?資策會MIC資深研究總監周維忠曾撰文解釋,是指運用感測裝置蒐集的情緒,分析辨識出對象處於生氣、厭惡、快樂、悲傷、恐懼與驚訝等何種情緒狀態的技術。而結合AI技術的「情緒辨識AI」,更可突破諸多應用限制。

其實人臉識別技術發展已經10多年,而自2015年起,大陸公安部就陸續開始運用人臉識別系統,如今這樣技術也被廣泛使用在監測民眾情緒狀態,以找出所謂潛在犯罪者。事實上,早在1970年代,就有心理學家聲稱,可藉由照片和影像中人臉的「微表情」,來探測其背後隱藏的情感。

此前舉辦的中國國際社會公共安全博覽會上,情緒辨識技術獲得普遍關注。新疆阿勒泰地區公安局治安支隊長、大陸智慧安防人工智慧技術專家李曉宇認為,利用影片與情緒辨識科技便可透過分析心理狀態,快速指認出有犯罪嫌疑者,避免包括恐怖主義與走私在內的違法行為。

李曉宇並透露,相關技術目前早已應用在公共領域。大陸海關希望利用該技術,以辨識民眾是否有緊張等跡象,及判斷其是否可能攻擊他人。大陸公安部門也就相關技術與包括AI領域較強的阿里巴巴、騰訊及新疆政府等業者或政府機構合作。

此外,英國《金融時報》也稱,中國計畫打造一個全國實驗室,目的是就是為了研發情緒識別技術,預測犯罪;而相關研發成果將會提供給警政及軍方部門使用,用以強化現有的全國監測大數據。

不過,這樣「黑科技」也掀起不少侵犯隱私權的討論。過去浙江杭州曾有一所中學傳出在課堂安裝能識別學生表情的監測鏡頭,儘管該校副校長澄清,不是蒐集臉部影像,只是採集代碼,但當時仍引發不少輿論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