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民眾憂AZ副作用「格林巴利症候群」 李秉穎:台灣通報案未高於背景值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近日把格林巴利症候群(GBS,或稱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列為AZ疫苗的極罕見副作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台灣累計不分疫苗廠牌有10例類似個案,而全球共接種5.92億劑AZ疫苗,約有833例通報格林巴利症候群,比起全世界的發生率指揮中心表示,台灣目前數據顯示並沒有比背景值更高的警訊,國際間也沒證實GBS跟AZ疫苗有直接的關聯性。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李秉穎昨天在疫情記者會上說明,目前監測國內接種COVID-19疫苗後不良事件發生率,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發生率,未高於健保背景值。而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將格林巴利症候群(GBS)列入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可能產生的極罕見副作用。

指揮中心統計,台灣有10例疫苗接種後出現GBS的個案,分別是9例接種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與1例莫德納(Moderna)疫苗。但李秉穎強調,歐盟是要提醒加強監測GBS,目前尚無數據明顯顯示,接種COVID-19疫苗會增加GBS的發生率。

李秉穎指出,台灣也持續追蹤各種COVID-19疫苗接種後可能嚴重或受關注的不良事件發生率,GBS也是監測項目之一,根據監測結果,並以全民健保資料庫做為背景值比較,目前為止並未發現疫苗接種後出現GBS的發生率比背景值更高的警訊。

毒物專家招名威指出,目前全球各地已施打5億 9,200劑 AZ 疫苗,有 833例通報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機率極低屬於「非常罕見」,發生機率估計為833除以592,000,000,等於0.00014%,若以台灣目前施打AZ的劑數來算,總共約720萬劑次,估計會有10人。風險值非常的低,甚至遠低於施打疫苗後發生猝死的機率。

招名威解釋,一般來說,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個不常見的疾病,主要是會引發急性發炎性去髓鞘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變(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AIDP),因為「髓鞘」是包裹在神經纖維外的一層物質,就像電線外層的塑膠皮,具有保護及絕緣的效果,可以幫助神經細胞運作更有效率,但當髓鞘受到破壞時,就會影響到神經細胞的功能,嚴重的話會造成急性周邊神經病變。

招名威說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病人,約有三分之二在發病前三週內會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腸胃炎的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或腹瀉等等。臨床症狀還包括:身體無力、肢體疼痛、手足部刺痛感或輕微感覺異常,這些症狀可能在數日至四週內逐漸變差。招名威也提醒若有出現症狀即早就醫都是可以改善副作用。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快新聞/張亞中遭送考紀會! 朱立倫求情:黨內汙衊要包容
好好表揚! 母子檔見義勇為挪車胎 網友尋人
快新聞/朱立倫求情「黨中央收回成命」 張亞中:早知今日何必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