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雄闊婉轉流麗─書與畫的聯屬與發展

中國時報【文、畫╱許郭璜】 獨具優美形式的漢字源遠流長,最早殷商時期在龜甲獸骨上契刻,西周鑄刻於金屬器物的金文,之後有石刻文字大篆、小篆、隸書等繼之。歷經各個時代繁衍,行、草、真各種書體賡續出現並競放異彩,而形成特殊表現形式的書法藝術。代表性書家如顏真卿(709-785)楷則端莊,象徵了開張偉壯的廟堂氣概;王羲之(303-361)行草流暢,典雅婉麗的書風,博得書聖美譽。兩種風格總括了漢字雄闊與流麗的書藝形式,而此風尚也影響到繪畫與篆刻的發展,融合匯聚成遼敻無盡的江海。 傳統書與畫一直存在著綿密的依附關係。有關繪畫,南齊謝赫(479-502)在《古畫品錄》所標舉的六法當為品評準則。而書畫的特徵也可以找到相互的牽連,其中「傳移模寫」,一如習書的「臨帖」;「骨法用筆」簡言之就是「筆法」;另外「經營位置」,書法稱「間架」;而達到最高境域的「氣韻生動」,即是「丰神」。書畫如是聯結,擬於篆刻亦復如是。 為了進一步釐析箇中緣由,從歷史的演進,大抵可分三個階段闡明。 1唐宋以前書法與畫法 各自獨立 以技法的體現來看,書畫在唐宋之前並不相連。史載唐代是繪畫史上兩大派別的建立期:李思訓(653-718)始創青綠山水是以重彩的石青、石綠、硃砂等設色,畫面鮮麗;而崇尚水墨雅澹作風的王維(701-761),為中國文人畫濫觴。然同時期書家顏真卿,書風闊重雄偉、不拘細行的懷素(725-785)狂草跌宕縱放。書家畫家各皆以自身創製為傳達藝術理念,各有法門,並存不悖。 其後的五代北宋,是中國畫寫實的高峰期,五代四家(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依然遵循唐人的門徑前行;北宋三家(李成、范寬、郭熙)踵繼而發展至巔峰,但仍舊與同時期書家如黃庭堅(1045-1105)、米黻(1051-1107)等,書畫並沒產生直接關聯。書之所以為書,一如畫之為畫,悠然在自己的軌道依自我的節奏行進。由此觀之,此時書畫家只是使用相同的工具--毛筆來創作而已。 然而,先覺者總慧眼別具。蘇軾(1037-1101)嘗譽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並倡詩畫契合的文人藝術觀,只是此時種種因緣尚未具足,稍往後延,真正落實此見解的時間輒在元代。 2元代趙孟頫提倡 以書入畫方有聯屬 承襲前賢,趙孟頫(1254-1322)倡議以書入畫,始有明顯聯動。趙氏自題〈秀石疏林圖〉:「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畫中以中鋒圓筆寫枯木,渴筆飛白鉤皴奇石,並以楷則〈永字八法〉立竹竿、繪細枝、撇葉點節。書畫相契在作品中充分呈現出來。 受趙影響,有故宮藏元倪瓚(1301-1374)〈容膝齋〉,折帶皴坡石,特點是側筆尖起,收筆斜擦而下,此法正是倪瓚書款執筆運腕的延伸。此外,明朝沈周(1427-1509)偶出新意,在一幅1496年所作的〈古松圖〉畫松枝,與1494年〈墨菊〉(故宮藏)款書的筆法,細為比對,行徑同轍。兩者皆符合書畫同源概念。 或是時機仍未完全成熟,抑或其他因素,上二圖為少數特例,是個別畫家的特質,非全面性或銳意為之,以作為其藝術理念來從事創作。換言之,此際直接以書入畫的觀念和技巧尚未臻於嫻熟的境地,終究無法凝聚成一股強大的風潮涵蓋進而影響同時代的創作者。 2清末趙之謙 直接以魏碑筆法入畫 記載王冕(1287-1359)「始用花乳石治印」。是書畫家使用石材自篆自刻的起始,之前印章的材質或為銅、玉,皆是書家篆而由工匠鑄刻。其後明末文彭(1498-1573)、何震(約1530-1604)接續,使篆刻成為一門獨絕藝術,與書畫鼎足而三,各具風韻。 值得關注的是,清代碑學派興起富有革新的重大意涵,此晚近中國書法史上變革,名家輩出。碑學開山祖師鄧石如(1743-1805)崇尚秦漢古碑,吳熙載(1799-1870)承襲,至趙之謙(1829-1884)等皆馳名於世。趙氏書畫篆刻無所不工,尤精北魏,奇姿縱橫,善用方筆,並以魏碑筆法直接入畫入印,始開此風而啟迪吳昌碩(1844-1927)、齊白石(1864-1957)等俊彥。此後,書畫印三者合為一體的藝術觀成為創作者主要流風。 而無論趙之謙北魏的鐵劃銀鉤、吳昌碩大篆的渾樸圓厚、齊白石非篆非隸的別開生面,他們皆是直接以書之線條溶入畫印,三者契合,而無斧鑿痕跡。細為縷析,其間也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趙、齊二家忠實地將書法線條融於畫中,呈現類近的直接替換,如齊畫「竹耙」與書「荒」字,或是趙書寫強勁側勢的筆調與勾勒奇石筆法同出一轍。因為魏楷與篆隸本來端整,畫家遵循此法,步趨之間,映現的是上下左右交叉重疊的二維空間形式,大抵不出平面延伸的擴展;然而細觀吳昌碩取法的〈石鼓文〉,在結字上不但將大篆方整結體,拉為脩長如小篆,並著意將左右對稱的形式,改易為高低錯落呼應。如〈筆底明珠〉的枯藤即巧妙轉化圓健的篆書筆意,畫家落毫放逸,筆不離紙,自在地穿錯。形象上是糾葛的藤蔓,視覺上湧現出的則是微妙三維空間立體構成,掙脫了楷書篆隸橫平豎直的二維空間界限。 或許,惟有草書綿綿牽連的書寫形式方能達到如此的境界!從這個角度領略吳氏的草篆融揉,不但開拓前所未有的風貌,也援引出未來無限發展的可能。除此,吳氏的篆刻亦取法石鼓的渾樸,以刀代筆,對於方寸間疏與密的經營,布列盡心,一如講求書法的清麗與剛健、繪畫的空靈與繁實,不因其小而輕率,成就卓絕毋庸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