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騙×機器人:走進「交友詐騙」幕前幕後,揭穿以愛之名的養套殺騙局

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
(設計畫面)

文字/劉致昕、孔德廉
攝影/林彥廷
設計/黃禹禛

世紀大疫之下,收入受影響的人們、因防疫而隔離的孤單人兒,為「交友詐騙」打造了前所未有的溫床。這波詐騙浪潮從2020年起,至少在英國、美國、澳洲、香港、中國和台灣,創下該類型詐騙案件數跟金額的歷史高峰,國際刑警組織在今年正式向全球194國會員發出紫色通告,對以交友為名的投資詐騙騙局提出警告。

2021上半年,台灣受害者財產損失直逼新台幣9億元,幾乎是2020年全年被詐騙總額。不只監察院立案調查,警政署署長也高調召開記者會,呼籲國人提高警覺。

《報導者》在過去兩個月與多名受害者見面,博士生、企業主管、大學生、醫生、跨國公司的白領上班族⋯⋯,高學歷、年輕的他們,與以往人們對受害者的刻板印象不同。我們潛入詐騙集團買賣個資和自動化工具的網路群組觀察,並實測假照片假聲音的製造,走進交友騙局的幕前幕後,了解詐騙在科技下的演進、如何設下操弄人性的陷阱,也記錄受訪者走向重生的道路。

對Alice(化名)來說,交友軟體的世界一直像是個遙遠的夢。在中小企業擔任行政工作,30歲出頭的單親媽媽Alice,獨自照顧孩子已超過10年。白天下班以及週末,她到時薪160元的商店打工兼職。

今年7月,Alice在朋友鼓勵下,註冊了交友軟體。有了一點存款、孩子也稍大了,她想為自己找一個伴,「大家看我自己一個人帶小孩這麼久,小孩也大了,都勸我,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吧!」

對同樣30歲出頭的Ben(化名)來說,交友軟體並不新鮮,還附有過去失戀的回憶。他知道上頭有詐騙分子,但還埋在失戀傷痛裡的他,仍有一搭沒一搭地滑著一張又一張的臉,期待看到喜歡的對象,期待對方剛好也喜歡他、配對成功。

「今天過得好嗎?」

一封訊息傳來。Alice跟Ben各自在交友軟體上找到了心目中那個天天傳訊、照三餐問好的對象,而且很快地,即便各種突發事件讓他們與對方未能碰面,但「相識」一個多月,他們都和對方論及未來、甚至婚嫁。

但幸福泡沫卻是圈套。一個月內,Alice跟Ben各自被詐騙了100萬和200多萬元。

一場交友軟體上的配對,如何在一個月內快速發展成百萬代價的騙局?疫情下,人們在交友軟體上花的時間屢創新高,以Tinder為例,2020年台灣會員的左右滑動數成長將近4成,使用頻率大增。怎麼透過新科技安全交友?如何辨別詐騙騙局?我們透過Alice與Ben的經歷,搭配網上調查,和行銷專家、詐騙操作者等「業界人士」的採訪,以幕前幕後兩個視角,理解在全球拉起警報的交友圈套。

I・初相遇

開始使用交友軟體的第一個月,Alice收到3個配對成功的通知。

一個只想要性愛;另一個帶有中國口音、家庭背景離奇。還有一個自稱台灣人,30歲,住板橋,職業是「軟體工程師」,姓林。Alice以為他是真實的,沒想到卻在「林先生」手裡跌跤。 「我覺得他們很厲害,交代得很清楚,知道你對他有防備,所以我們交換本名,他還誤傳身分證!我就覺得,哦,他好像沒有說謊,覺得好像這個人是比較老實的。」林先生說身分證本來是要傳給自己的母親,卻不小心傳錯了,照片模糊的身分證照Alice還來不及下載,對方就立刻收回訊息。林先生還交代了父親在郵局上班、媽媽是做藥師的。

經驗較多的Ben,即使知道交友軟體上存在詐騙,也還是卸下心防。

一個與他成功配對的帳號,向他勤奮展開攻勢,從上班空檔的閒聊開始,慢慢聊到Ben剛分手的心情、與家人的價值觀差異、一個人出外工作的辛苦等等。他們甚至討論彼此的前任情人,Ben發現自己在前一段感情受到的委屈,對方都懂。「例如我說到上一段關係裡我的不滿跟不愉快,他會立刻應和,說『對,我跟你一樣的想法,然後如果是我的話也不會那個樣子!』,他會認同你,會說,是啊,兩個人本來就要一起努力,一起賺錢是最好的⋯⋯。」Ben開始覺得對方與眾不同。

詐騙者不懈地推進對話,慢慢地,詐騙者就成為Ben與Alice在交友軟體上唯一沒斷的對話框,彷彿找到願意同等投入並欣賞彼此的對象,即使一開始有些疑慮,但有人說話,是當下最期待的事。

「那我們一起把交友軟體刪掉,換到LINE上面聊吧。」

成功脫穎而出的詐騙者提出如此要求。至此,詐騙者完成了交友詐騙的第一步。

幕後:買來的身分、自動化聊天工具、獵殺雷達

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
警政署10月舉行記者會,署長陳家欽指出,詐騙集團趁疫作亂,警政署自7月起執行為期3個月的「全國同步打擊詐欺專案行動」,共查獲339件詐欺集團、1651嫌,其中假投資詐騙集團127件、879嫌。圖為詐騙用的電話卡多卡插槽。(攝影/林彥廷)

對詐騙者來說,交友軟體,是一個提供精準客群的流量池,在這裡的所有使用者,都有急迫、強烈的情感跟交往需求。趨勢科技全球消費市場開發暨行銷協理劉彥伯表示,對網路犯罪者來說,交友軟體在內的社交平台是「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最好的場域,能透過帳號註冊人留下的個人資料,或是互動過程中主動揭示的隱私,進一步理解「目標對象」的喜好,找到可攻擊的「弱點」。

(延伸閱讀:〈行內操盤手和仲介的自白:被詐騙的人,在我們眼中只是一串獲利數字〉

專門負責網路犯罪偵查的刑事局第九大隊第二隊在偵查中發現,詐騙者能利用外掛程式,將交友平台當作「獵殺雷達」,透過對方帳號註冊時留下的年紀、婚姻狀態、交友目標等分類,挑選對象。偵查員黃中珉以他們今年破獲的案子為例,犯嫌利用中國交友軟體「探探」,鎖定40歲以上、離婚、有小孩的女性,以外掛軟體快速挑出她們做為獵物,先是噓寒問暖、關懷小孩,再以提供更好收入為名義,要求對方投資和經營假網拍。

近年來處理數十起類似詐騙案件的刑事局第九大隊分析,新型態詐騙的特點,除了以愛情和交友做為起手式,還配合擬真的人物設定(人設)和各種科技工具的介入。《報導者》進一步調查發現,這些科技工具以及建立人設的照片庫,只要有錢,在網路上都有得買。

我們在兩岸三地不同的網購平台上,找到可購買的自動化工具,有的販售者自稱有跨百種社交軟體的自動化程式,只要開啟程式,就能迅速大量地尋找配對、自動化廣發破冰聊天的訊息。賣家還附上操作的示範影片,有的操著中國口音,也有的說著台灣國語,教人怎麼安裝軟體、快速大量發訊,連初步聊天的假聊腳本工具都可供購買。

身分也有在賣。養好的、設定好的交友軟體帳號,如交友軟體「陌陌」上的帳號,以30到39歲完成實名認證的女性帳號價格最高,售價人民幣260元(約新台幣1,133元);男性方面,則是完成實名認證、40歲到49歲的帳號價格居冠,要價人民幣230元(約新台幣1,000元)。

Alice跟Ben在交友軟體上,極可能就是回覆了機器人發的罐頭訊息,並在持續對話後,才轉由真人接手,開始談心。

II・掂斤兩、築未來

轉換成LINE之後,Ben與Alice照三餐收到對方的噓寒問暖,有時還互換三餐的照片。

「說早安、午安、晚安,好像已經變成SOP了,」Ben回憶與對方的互動,如果Ben當天晚一點吃飯、晚一點下班,對方會特別問候他,安慰他今天的辛勞。「心裡就會慢慢幫對方加分,覺得他跟之前的人不一樣。」他們也愈談愈深,Ben把自己跟家人相處的情況、努力工作賺錢,還有脾氣倔強不輕易向外示弱求助的習慣,都讓對方知道。對方也因此知道了他是一個不輕易對外人傾訴的男人。

一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忙碌的單親媽媽Alice身上。與她對話的「林先生」,聊興趣、聊工作,然後聊到未來,「他知道我有一個小孩,他說他不排斥,他上個女朋友也是有一個小孩。」

「哦,好巧,真的好巧。他說他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對已婚女子的愛情觀跟成熟很有興趣。⋯⋯他說他是獨子,父母知道他偏好離過婚的女生,父母已經不管他了,但是他還是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孩。」

「我跟他說,愛情不是只有兩個人的事,我問他爸媽真的能接受離過婚還帶小孩的女生嗎?他說,『我相信陪我走到最後的就是妳』。唉,真的是翻白眼。」

雖然現在不斷吐槽自己,但Alice承認,當時對方完全抓中了她心裡想被疼愛、被照顧的渴望。

「我已經暈船了,就是暈船了。我一直跟他講,我覺得這個好不真實,幸福來得太突然。」離婚後,Alice曾遇過恐怖情人,因此單身很久,「我問他,所以(幸福)已經輪到我了嗎?我抽到號碼牌了嗎?他回說,『我和妳說過好多次,妳永遠不要覺得自己離過婚低人一等,我不想我愛的人這樣。妳不比其他女人差,妳同樣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

「他會一直肯定妳。事後再回去看這些,我覺得他就是跟著我的話走啊。」Alice與我們見面時,離詐騙事發不過一個月,回憶這段過去,苦笑、憤怒以及淚水交雜。

取得認可跟信任之後,詐騙者接著談起了「兩個人的未來」,以此為前提,探詢對方的理財狀況,包括:有沒有投資、有幾個銀行帳號、幾張信用卡⋯⋯。

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
(設計畫面)

幕後:買來的日常照片排班「聊手」、分流分工

受害者們事後回想,在一對一LINE的對話中,明顯感受到與交友軟體上的對話策略不同。

《報導者》在多個私密群組和網購平台上觀察,從各種對話的語音訊息、視訊影像到私密照片、生活照片等,詐騙集團都可以買下關於一個人的各種素材,並賦予其人設。這些素材可能從真實網路使用者那偷來的,或者透過人工智慧創造而成。我們實測了其中兩個免費的公開網站,任何人都能簡單創造照片或者聲音,加強數位身分的可信度。

黃中珉解釋,詐騙的過程是有分工的。負責聊天的「聊手」是第一線,他們在各種交友軟體和平台上盜取圖片,把頭像換成清新的、陽光的、引人注目的照片,甚至替掰出來的人設在IG、Facebook、微信等社群平台上打造亮麗的一面,每天發文分享生活、有一定的朋友數量、並跟買回來的假帳號回文互動等,讓捏造出來的數位身分更「真」。

黃中珉說,這些一線聊手們是金字塔的底層,數量在整個集團裡是最多的。他們更像生產線上的工人,得排班維持機械不停歇,實踐無時無刻的陪伴,製造出無數虛假情感來釣出一個個準備上鉤的獵物。

一旦上鉤,他們開始「掂(獵物)斤兩,準備售出」。

一位熟悉兩岸網路行銷生態的專家告訴我們,這類一對一的詐騙,追求的是「高回饋」,「他要先確定你是有開發價值的,一次要騙你十萬、幾百萬,他們過濾很多不同的環節,會有前端的人先去跟你互動聊天,瞭解你大概可以被騙多少錢,比如說大概可以被騙幾千塊的,就把你排給一個比較菜的人(聊手);如果你是有很多存款的,就把你排給一個更會講話的人。他背後的團隊一定會有新手需要訓練,就去練習幾千塊的人,他們騙成功了就去騙幾萬的。」

另一位曾參與交友詐騙的博弈集團員工,從他們內部的業務分工來看,戀愛聊手的角色就是「推廣」,「推廣」能用的手段很多,假裝是理財老師帶你操作股票、把自己包裝成投資有成的白富美或高富帥等。被詐騙的人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一串數字,數字愈多,分潤賺得愈多。

III・談錢、收網

從LINE的密切陪伴,再走向詐騙取財的道路,這是交友詐騙中最關鍵的時刻。Alice與Ben遇上的詐騙者,是這麼鋪成的:

「他說,因為家裡希望他能力比較好,從小就讓他在國外讀書,在美國跟一位教授學經濟什麼的,最近才回來,爸媽都還在國外,」Ben回憶,對方在他們談成長經驗、離家工作的心情時,一邊同理Ben的離家之苦,一邊透露自己懂投資,「他說現在跟叔叔住。叔叔以前就是操盤手,做投資。」

Ben聽著故事,心裡出現問號,開玩笑地回說:「那代表我之後有一些股票問題或是什麼的,都可以問你囉?」

「可以呀,有什麼事情都分享給你,當然是最好的啊,」詐騙者回應。

Alice遇上的詐騙者「林先生」,也是在溫暖問候中放出魚鉤。「第一次談投資喔,就是我跟他說我晚上要打工,他就問我一個小時多少,我說160塊啊,一個晚上600多。他就說他有在算一個『數據』,只要經過計算,基本上穩賺不賠。我說我沒有多餘的資金,也被教育說遇到在網上談錢的人,就是要封鎖加刪除。」 「他說:『那妳就把我封鎖吧。』我說我不要,我不想啊!然後呢,然後就抓到我啦。他說很簡單,他轉傳一個網站給我,要我去下載一個App,然後註冊。真的是入了金,而且他也給我那個幣商,就是買穩定幣USDT(又稱泰達幣)那個幣商,他說妳去跟他買幣,然後請他直接幫妳轉到平台上去。就這樣開始。」

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
(設計畫面)

幕後:被操控的虛擬貨幣投資App、一搭一唱的平台客服

從交友軟體出發,Alice與Ben接著都在LINE中點選了對方傳來的連結,下載了交易虛擬貨幣的App,同時,詐騙者告訴他們一個客服的LINE帳號。就這樣,他們在一個沒見過面的「情人」、一個LINE上假的文字客服、以及一個不完全能夠辨認真實的App之中,踏入從未接觸過的虛擬貨幣投資。

難道沒有想過,該先見面嗎?

Alice在自己生日那天要求通話,接著約好兩週後碰面,但約定的當天,對方的重要友人說是癌末過世了,得趕回去。Ben的對象則是因為要協助叔叔處理投資款項、臨時需要處理周轉事宜,也在最後一刻取消見面。兩組人都約了下次見面的日期,安撫失望的一方,那也是詐騙分子心中的最後完詐日。

在Alice的案子裡,200多萬元是這麼被騙走的:

她所看到的投資平台,是詐騙集團假造的,LINE上的客服也由詐騙者佯裝,一開始,Alice投入1萬5購買虛擬貨幣後,投入所謂的「投資平台App」,App上顯示的波動曲線,告訴她順利獲利,錢也真的匯回了戶頭。嚐到甜頭之後,對方說1萬5太少了,下次至少要10萬了,鼓吹她刷卡,「在繳費之前你就會把錢拿回來了,還會多出許多。」對方這麼說。

10萬進去之後,情人節到了,平台上有個加碼遊戲,投入約等同160萬的虛擬貨幣,可以有16萬元的回饋,對方邀Alice各出一半,只是,對方承諾匯入的款項,其實只是在App後台操作造假出來的數字。「你想想,有多餘的錢不好嗎?我們未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錢欸,我們這樣子,你可以賺、我也可以賺,這波就十幾萬了嘛,對不對?」Alice至今留著螢幕截圖,看著對方傳來的文字,檢討自己。

另一個遊戲,是平台上比大小的下注遊戲,「真的看起來在平台上有獲利,而且很多人在玩啊,都有在跑啊,不是只有我們兩個人。進去這個平台裡面做押注,還有分什麼初級廳、中級廳跟尊爵廳,就看起來很真,那秒數那些都會動,然後儲值進去的金額也看得到啊。」Alice看著App上許多人下注,詐騙者約她一起「投資未來」,只是當錢投進去了,又說必須超過幾次下注才有機會取回投入的金錢,兩人最後本金加獲利顯示約為新台幣300多萬元,客服說因為獲利太高了,懷疑洗錢,要先繳4成的「押金」,才能把300多萬拿回來。

過程中,詐騙者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以擘劃出的幸福未來做為動力,配以哀兵策略、溫柔攻勢。同時,事實上由詐騙同夥者扮演的「客服」,則安撫她、帶著她一步步操作,但也同時扮演黑臉,解釋為什麼Alice投入的本金跟利潤無法如第一次般順利套現取回;抑或編出會員資格升級費、海外匯兌手續費、個人所得稅等等的,繼續跟Alice要錢。

每一次「平台」要Alice多投入金錢,詐騙者「林先生」也都跟著加碼,按按數字在平台上顯示已付款,就能要求Alice投以相同的情分,為共同未來投入金錢。「林先生」還在過程中跟Alice求援,說他自己周轉遇到問題,事業可能因此倒閉,需要她幫忙。「我說我去哪裡生這麼多錢?我沒有這麼多錢啊!我能做的就只有信用貸款,然後跟保險借款。」一個月過去,Alice不只動用了全數存款,申請信貸、解除保險,還跟好友、親人借錢,因為若不完成種種規則,Alice連一開始投入的本金,都拿不回來。

「反正我這個遊戲,我從頭到尾都沒有拿到錢過。就是錢就一直放進去,⋯⋯一直到最後,最後他們要我再匯16萬,但我只剩下5萬塊。(他問我)妳要不要想辦法,不然我們就拿不回錢,然後,他就不見了,⋯⋯他直接消失。後面打電話也沒接、然後訊息沒有讀、沒有回,他也知道我沒錢了吧,壞透了。我真的就是乖乖地走到最後一個的那個。」

Alice在對方消失後,面對自己被騙的事實。同樣在兩週之內被騙100多萬元、清光所有存款,甚至尋求高利貸的Ben,則在向親人借錢時被逼問,才確認自己遇上詐騙,向警方求助。

「(警局裡)我一坐下來,還沒講完那個人的名字,警察就問我:『是許XX嗎?』我說:靠,你怎麼知道?警察說:是不是虛擬貨幣、什麼App、是不是有一個客服⋯⋯我都還沒有做口供,那個警察就全部幫我講完了。」

警察要Ben趕緊撥電話,那是第一次Ben聽見對方的聲音,是中國口音。警察打開螢幕,快速滑了滑桌面,是一長串的受害者名單,他們跟Ben一樣,都被那位許XX給騙了。「我看那些數字就是幾千萬、幾百萬的,我才知道全部都是騙局,警察一直安慰我,說100多萬,還好。」

IV・圈套現形

165反詐騙諮詢專線的警務正黃泰詠,分析案件資料庫後告訴我們,從交友出發的投資詐騙,是如今受害金額最大的犯罪樣態。最後成功完詐後,詐騙者直接把帳號砍掉或平台消失,讓被害人血本無歸。

從交友到詐騙,
圈套操盤手的工作流程圖
從交友到詐騙, 圈套操盤手的工作流程圖

能夠做到分工合擊,還要有能力製作假的投資平台、開發App,從交友出發的投資詐騙普及全球,反映的是整體詐騙產業的變化。

第九大隊第二隊隊長羅聰興指出,過去10年,交友詐騙的大本營在中國福建與廈門,粗估約1、200個詐騙集團,在此以愛之名把受害人層層剝皮。如今,這些團體在中國嚴厲打擊下四散,但他們犯罪模式不變,靠著共享名單、和同業合作來不斷擴大詐騙範圍。例如A集團騙完一輪,名單和工具賣給B集團再騙一次,這當中A、B集團的工作人員可能會重疊,或是再從C集團挖來經驗老道的騙子,讓養、套、殺的套路在經驗交換中屢次升級。

從傳統電信詐騙到數位圈套的產業典範轉移

開枝散葉的集團,加上網路普及、新一代技術人才的加入,更讓詐騙產業的發展有了新的變化。詐騙者如今能夠購買、租賃各種網站版型,設下假平台,管理被害人的資訊,讓產業走向數位化。一名長期觀察詐騙案件的警員,以便利商店的加盟來形容詐騙產業中「系統商」的角色,他們開發出一整套詐騙軟硬體產品之後,開放各種人來一起騙,「我架設這個App,設計這個business model,就像我開便利商店,你來加盟,給100個代理商來幫我賣,你們誰來我都開給你,我們也不用接觸,(警察)抓到一個,也不知道我是誰。」

來自各國的投機不法分子在網路上跨國境串聯,透過VPN變換IP位置,有的寫程式、有的搞龐式騙局,有的有流量、有帳號,有的做客服。他們以加密軟體聯繫、用虛擬貨幣付款,接著用線上博弈的洗錢管道,把詐騙所得洗出去。

「他們彼此找、組隊,兜一兜開始在國外重組,一直重組、打散、重組、打散,他們(不分國籍)只要認識的就都可以做了,尤其在賭場裡面就是各國的投機分子,又有錢,守法觀念本來就薄弱,哪裡有漏洞就攻擊哪裡,」這位警員說,翻譯程式的進步,讓詐騙者連語言與地域都跨得過去。

詐騙生意的分工化、產業化,加上這些交易市場的開放性,讓「入行」門檻降得極低。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科技犯罪防制中心主任林建隆形容,「我現在要組一個詐騙集團,一個星期就能組起來了,5、6個人就夠了。現在在國外租主機也很方便,甚至我還能用虛擬貨幣支付。所以有太多的技術來協助犯罪,加上網路上還有教學,想要來做犯罪是沒有太多難度的。」

只要有情感和經濟需求,人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
(設計畫面)

一位警員提醒,要真正停下交友詐騙的浪潮,這兩點是執法面遇到的最大困難:虛擬貨幣的法律灰色地帶,還有網路平台上難以辨別的帳號真假。如果無法讓跨境金流透明,平台業者對於惡意帳號無法可管的話,未來恐怕還有前仆後繼加入的詐騙者,尤其,脆弱的潛在受害者不少。

從交友出發的投資詐騙,抓準的是情感和經濟需求。從數字來看,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人口普查,台灣2020年底25~44歲的民眾,未婚率達43.2%,適婚人口中有301萬人未婚,創歷史新高。同時,內政部統計,2020年台灣有高達5萬多對夫妻離婚,也是亞洲之冠。

經濟需求更是強大,COVID-19疫情雪上加霜。主計總處109年家庭收支調查發現,疫情讓所得分配不均情況更嚴重,所得差距6.13倍、創下8年來最高。其中,弱勢就業族群所面臨的無薪假、減薪等,更拉大了貧富差距(註)。諷刺的是,在此情況下,台灣股票市場、加密貨幣投資市場,卻屢創高峰,「被動收入」、「非勞動力收入」在年輕人口中朗朗上口。一邊是緊縮的中下階層生活,一邊是佔據新聞版面的新富商機,就像是鉤子一樣,增添人們競逐進入贏者圈的焦躁與渴望。

根據165反詐騙諮詢專線的數據,網路詐騙的被害人有6成集中在20歲到40歲,以高學歷、高知識水準的青壯年居多。低薪、進入適婚年齡的人,一旦想要設法提高收入,就容易成為交友詐騙、投資詐騙者的最好目標。

改正對受害者標籤化的理解,社會的互助也是防治詐騙的一環

「我這樣會很奇怪嗎?跟記者說這些?」

Alice跟Ben在訪談的最後,反覆問著我們。詐騙受害者開口談經歷,總擔心社會壓力要他們先自省,於是雖然表情是生氣的,開口後罵的卻都是自己。Ben與Alice都說,這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知道自己有哪些弱點讓不法分子趁虛而入、綁架套利。

「這件事情之前,我不覺得我是一個自卑的人,甚至人家都說我是自信過了頭。但這件事,我才發現我一直在跟別人比較,一直想要更好,」Alice細數自己的學歷、婚姻、工作,甚至是小孩的成績,說自己潛意識不停地跟別人比,處處嫌棄自己不夠好,長期自卑。單親媽媽的日子過了十幾年,經濟重擔和生活壓力之下,內心的情緒和被照顧的需求,連對家人都沒有表現出來。Alice至今沒有向家人和女兒告知被詐騙的事,不想讓他們擔心。

「所以我抓住這個好像符合我標準的男生,不想放,他是符合我想要的那個啊。而且,從來沒有人這樣子問妳、關心妳,『妳好嗎?』『妳吃飽了嗎?』,事發到現在,我看見我內心的問題⋯⋯原來我這麼不堅強,就這麼讓人家有機可趁了,這道理我們不是都懂嗎?我怎麼會把一切不合理的事情都合理化呢?因為我太想抓住他不放了。」

在事發一個月之後,Alice向我們分享這段經歷,心裡雖有不安,但她更想協助許多潛在的受害者,用自己的故事讓他們懸崖勒馬,也讓社會對交友詐騙有正確地理解,一旦遭遇詐騙,能有個友善和互助的社會氛圍。

「我希望大家理解,這些騙術在瞄準的是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的一些特性,或是弱點。」

在Alice與Ben的經歷中,詐騙者盤點受害者的人際網絡、情緒狀態及感情需求,並量身打造詐騙話術和操弄情緒的著力點,除非是完人,或是情感關係沒有任何空缺、沒有慾望,否則人人恐怕都有風險。

(延伸閱讀:〈「為什麼是我?」拆解交友詐騙的PUA獵豔術和心理陷阱〉

Alice認為,這樣的理解非常關鍵,也才能協助仍困在自卑和自責中的受害者,「如果他們一直走不出來,可能將來就是走上不歸路,或者再也沒有辦法跟人相處、溝通。」Alice與Ben因為身邊朋友和親人的支持,而有了為自己發聲的勇氣跟力氣。

面對不斷變形,更加國際化、智慧化的詐騙分子,除了法律面的改善、心理層面的理解,另一個關鍵便是社會大眾對受害者的理解和討論風氣的改變,他們希望自己的分享,是起點。

新型態詐騙橫行,政府打詐腳步如何跟上?

「我們的政府做了什麼?我們該期待政府能夠做些什麼嗎?」多位詐騙受害者,都在訪談最後如此問。站在打詐第一線的刑事局科技犯罪防制中心主任林建隆告訴我們,面對全詐騙時代的威脅,政府除了科技偵查技術的比拼,還必須跨部會的從電信、金融面提出新的管制辦法,才能跟上在數位金融以及社群網站發展之下,延伸出的新型態詐騙犯罪。

林建隆接受《報導者》專訪時表示,如今8成的犯罪都與網路科技相關,考驗執法部門的人力、技術以及知識──只有20名技術人員的科技犯罪防制中心,受訪的前兩週天天出勤,還得開發軟體工具、內部查詢平台,加快加強偵查能力。他認為,全體警員的科技偵查教育,是要打擊新型態詐騙的第一步。

接著是金流跟資訊流上的管制,林建隆認為這是「打詐」的根本,得仰賴NCC、金管會以及立法部門的積極作為,尤其虛擬貨幣正成為許多犯罪者的金流工具。身處第一線的林建隆觀察,網路隱私漏洞多,科技工具提供犯罪者隱匿性,創造愈來愈多「零接觸的犯罪」,讓犯罪者較無道德感,甚至以「用技術賺錢」為傲。「我們所有管理跟管制,一定是跟不上科技發展的,科技不會管你,一直是一直往前衝的,我們(政府部門)如果看到了,就應該處理啊。(台灣)現在的狀況是,我看到了,可是我還在想到底誰該處理,我們要不要處理?」

11月5日,多位民進黨立委召開「斷金流、納監管,反電信網路詐騙立法第一步」記者會,可能是受害者們期待已久的信號。會中提出《網際網路平台委託播送境外廣告或商業電子訊息管理法草案》,作為回應網路犯罪的做法之一。該草案中法規內容規範,網路平台必須把關篩選平台上的廣告;法案也規定投放廣告業者,須具備我國國籍身分、須是我國電信公司門號、須擁有我國金融機構帳戶等三大要件,希望以此杜絕網路詐騙。該草案預計將於11月中旬開始的立法院第四會期進行討論,是否能逆轉全詐騙時代的盛行,值得關注。

看更多全詐騙時代來襲專題報導
行內操盤手和仲介的自白:被詐騙的人,在我們眼中只是一串獲利數字
「為什麼是我?」拆解交友詐騙的PUA獵豔術和心理陷阱
被騙後的人生──他們決定組受害者聯盟,「這是最好的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