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覺得留在美國是最好的事情」她兩度返台,用「講話」解決問題

作者:林欣蘋/換日線編輯部

言詞犀利、態度親和,超過 8 年的公關經驗,讓眼前的她面對媒體游刃有餘:話匣子一開,便彷彿啟動了大腦中內建的「演說家模式」,將訪綱上的問題,全都恰如其分地濃縮在一段據說是她工作面試時慣用的「開場白」裡。

面對臨場提問,先對焦、再作答,宛如膝反射;即便問得突如其來,也能答得面面俱到;明明在談自己,卻總能拉遠鏡頭,從社會現象、文化背景的成因分析起,且研究數據信手拈來,無一不精準佐證她的論點與觀察──難怪她將「說話」稱為自己的「天職」。

她是 Jen Chen,現任愛康生物科技公司(愛康衛生棉)品牌經理,年僅 30 歲就擁有豐富的學經歷──不僅曾在知名公關公司奧美任職 5 年、先後於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聯合國總部實習,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了談判與爭議調解(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碩士。漂亮的履歷,本可輕鬆化為美國職場的入場券,她卻選擇回台發展。

旁人質疑她「平白放棄大好機會」,她卻說:「我不覺得留在美國是最好的事情。」

最美好的,是「做一件我很擅長做、喜歡做、有人願意付錢讓我做,而且能產生影響力的事。」而這件事,發生在台灣。

初次回台:進入奧美公關

事實上,這已不是 Jen 第一次選擇回台。外人恐怕很難想像,如今說得一口流利中文的她,曾是「小留學生」,從 15 歲被爸媽送出國,直到大學畢業,都在美國接受教育。

然而畢業後,她因長年思念父母,毫不戀棧早已習慣的美式生活,選擇返台就業。在台灣唯一面試的企業,就是公關界首屈一指的奧美公關顧問公司,理由很簡單:因為從小就知道自己愛講話。她接著半開玩笑地解釋,與講話更相關的工作,應該是做直銷,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不定可以做到「黑鑽石等級」;但比起用講話賺錢,「我希望可以用講話解決問題,做對別人有幫助的事情,所以選擇了公關。」

進入奧美,她從基本功累積起:初期接觸的產品,由不分性別的 3C 產業入手;中期負責男女有別的鐘錶,為了充分瞭解客戶,做出適當的策略規劃,開始研究性別議題,無意間培養了對女性市場的洞見;也因此獲得主管青睞,在後期專門負責所有與「女性」相關的業務,領導公司內少數不以「產品」分工的團隊。其工作內容包涵經營品牌形象、對外公關傳播、產品訊息溝通,和協助企業危機處理。

熱愛分享的她,不僅在公司解決客戶問題,下班後更投身寫作,利用對女性市場的了解,以及自己職業女性的身分,在網路媒體上,提供女性職涯建議。

另一方面,每天需大量社交的公關生活,確實讓她過足了「講話」的癮頭,全盛時期曾一天打 300 通電話,持續一周,講到喉嚨流血,依然樂此不疲,還能自信說出「我非常熱愛我的工作!」

制定計畫、釐清目標、付諸行動──三個步驟,宛如 Jen 自我認識的 SOP。圖/Jen Chen 提供
制定計畫、釐清目標、付諸行動──三個步驟,宛如 Jen 自我認識的 SOP。圖/Jen Chen 提供

工作五年的覺醒:如何用講話解決問題?

而當美好的工作邁入第五年,台灣發生了一起震驚社會的「高雄監獄挾持事件」,這起事件也被 Jen 稱為她的 " awakening moment "(覺醒時刻),刺激她思考職涯的下一步:

2015 年 2 月,高雄市大寮區監獄的 6 名受刑人,集體挾持了典獄長等人、搶奪了監獄裡的武器,藉此傳達對司法的不滿與訴求。警方雖曾嘗試與受刑人談判,無奈未能收效,最終仍以悲劇收場,6 名受刑人均引彈自盡。

儘管事件當下引發媒體高度關注,結束後卻迅速降溫,乏人問津,「我覺得很震驚。我不斷思考,我們做危機處理的,怎麼會讓一個這麼 hostile 的事件維持這麼久?怎麼會沒有足夠專業的談判者能解決問題?」

「我開始意識到,身為公關,我擅於包裝語言,但是我希望自己不只能講美麗的東西,還能夠處理 ugliness、真正的解決一些痛點。於是我開始思考,我還需要什麼樣的武器?」半年後,她決定辭去現職,返校進修,目標是培養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談判者。

「談判是一個很 niche 的專業,學校非常少,且以歐美為主。」經過數月仔細的研究、比較,她在究竟該申請哈佛大學,還是哥倫比亞大學間進行抉擇,「別人可能會覺得妳誰啊!哈佛和哥大還能讓妳挑?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認為,如果要花幾百萬投資自己,當然必須審慎評估。」也因此,當許多留學生「為保險起見多投幾間」,她卻堅持要用行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選項」。

比起哥大自成一個系所,哈佛的談判專業,是一個下屬法學院的項目。沒有法學背景的她,為了解談判在法界的具體應用,乾脆進入香港國際法律仲裁中心實習 3 個月,與眾多法官、律師共事,甚至參與了當年話題不斷的「南海仲裁案」調解;最後得到結論:「我知道了我可以嫁律師,但我不能跟律師一起工作。」她大笑後解釋,法律是一門嚴肅、不容差池的專業,與自己活潑外向的性格不太相符,當下決定申請哥大。透過充分自我認識寫出的簡歷,果然獲得校方肯定,如願被錄取。

制定計畫、釐清目標、付諸行動──三個步驟,宛如 Jen 自我認識的 SOP,履行在生活中,讓她光是從決定學習談判專業,到開始申請學校,就花了將近一年,看似曠日費時,卻也讓她的人生免於隨波逐流。相同的思維,便體現在她二度回台的選擇。

 「作為領導者,我必須持續地創造環境,邀請同事發言,並讓所有人都相信,我們可以在安全的環境裡溝通,而且彼此尊重。」圖/Jen Chen 提供
「作為領導者,我必須持續地創造環境,邀請同事發言,並讓所有人都相信,我們可以在安全的環境裡溝通,而且彼此尊重。」圖/Jen Chen 提供

第二次回台:尋找最能發揮的地方

哥大談判專業的畢業生之中,有人選擇發揮所長,進入大型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任職;也有人憑藉名校光環,輕鬆進入如 Facebook、Google 等知名企業。然而,當教授問起 Jen 的規劃,她卻決意回亞洲。

就讀哥大期間,曾在 UN Women 實習的她,明白國際組織的官僚文化與步調並不適合自己;而在別人趨之若鶩的美國上市公司,亦無法充分發揮所長,「因為同樣常春藤背景的人很多,進去後往往也只能做非常基層的工作,我的價值容易被稀釋。我是一個善用兩種語言的亞洲人,我發現亞洲會講英文、熟知歐美文化的人相對稀少,我應該要去那樣的地方,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

「我不去聯合國,大家都覺得 Oh my god!怎麼會做這樣的判斷?我離開美國,大家又覺得 Oh my god!你怎麼會離開?會這樣問,可能因為貪圖世俗定義的成功,但如果連我在意的也是別人眼中的成功,就枉費我過去那麼努力,尋找能實踐自我價值的事情。」

說到這裡,惟恐被誤解,她強調,這個「尋找」的標的,是「天職」而非「熱情」;換言之,是「一件我很擅長做、喜歡做、有人願意付錢讓我做,而且能產生影響力的事。」

「可是很多千禧世代並不了解這點,往往只想做自己喜歡,但未必有人付你錢,或者你不一定擅長的事情。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則是『想太多,不行動』──不斷表達自己很想去某個地方,但是一直在思考、評估、想像中不斷的擔憂,杞人憂天之餘,就是沒有 plan 和 action。」

對此,她表示理解:不知道自己的天職很正常,所以才更要出發去「找」。「我的人生狀態,沒有『想』就『要』,意思是當我確定『要』達成某個目標,就不多花時間空『想』,而是開始制定計畫,思考策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所行動。」

「我人生的每一個轉捩點,都是經過審慎評估後決定的嘗試。嘗試了,即便之後證明是個錯誤的決定,也才有辦法從中學習、修正。」這樣的過程,將有助於累積更多「挑工作」的資源和籌碼;但即便手中握有更好的牌,也不應抱持隨便的心態,反而應該「對自己的職涯更負責,選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而這一次,她所選擇的這份工作,也在台灣。

改變台企文化,談判不是吵架

進入愛康衛生棉擔任品牌經理,負責女性商品、經營品牌形象──工作內容看似與 Jen 的公關經歷完美契合,但你大概想問:這跟之前讀的談判有什麼關係?

Jen 解釋,人們往往將「談判」誤認為「吵架」或「奪利」;其實,談判是看到不同人的立場與需求,從中協調,避免無謂的爭執。因此,不是只有國際條約或犯罪現場才需要談判,在職場上運用談判能力,同樣能幫助企業成長。

舉例來說,長年在美國生活、受到美式文化的影響,她習慣在工作中直率表達,即時反饋。孰知,這樣的工作模式,過去在美商中可行,在台灣本土企業裡卻踢到鐵板:「對習慣台企文化的員工來說,職場論資排輩、傾向集體主義,同事多半以和為貴,溝通方式迂迴,難以想像組織可以那麼扁平、透明、開放。當然,不同的溝通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在一個高速競爭的職場環境裡,表現得太『溫良恭儉讓』,確實會顯得比較弱勢。」

此時,「作為領導者,我必須持續地創造環境,讓所有人都相信,我們可以在安全的環境裡溝通,而且彼此尊重,任何意見都是被 appreciate 的。」所謂的「創造環境」,沒有訣竅,就是在工作場合中,不斷發出邀請:

「比方說在開會的時候,當我問『有沒有問題?』大家的反應,往往是一片沉默。但我不會迴避沉默,我會停下來等待、做出眼神交流,發現有人蠢蠢欲動的時候,先做球、先引導,直到有人願意主動發言為止。」

「迅速成長與茁壯中的企業,都會講求立即性的溝通模式,快速對焦,才能縮減彼此的認知差距,減少溝通成本。對於今年邁入 12 年、準備往下一步邁進的愛康而言,剛好需要這樣的組織文化,而溝通、調解、達成共識,正是我擅長的一件事。」

多年的溝通訓練,說到底,不過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多一分理解、少一份猜忌,然後更快地往共同的目標邁進。正如她剛進職場時,夢想的那樣:我們真的可以用講話,解決問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我不覺得留在美國是最好的事情」她兩度返台,用「講話」解決問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31 歲的外商「生醫博士 CEO 」蔡承翰 :連結德國資源回台創業,是我回家的路

3 年內,我「有計畫地」刪去了臉書上 500 多位好友──諷刺的是,我是一名公關

作者簡介:

離開台灣後,很多人嘗試了過去沒有的經驗:認識一群說著不熟悉語言、不同膚色的朋友、以不同的文化思維去理解另一個族群的人、進入了一間夢寐以求的大型企業工作,更甚在當地創業⋯⋯

無論你是去旅行,還是留學、交換、遊學,甚至定居國外,經歷過異國生活、體驗不同文化洗禮後,你吸收了哪些養分,受過甚麼樣的思維衝擊,見識到怎樣的實踐可以影響社會,而迫不及待想要把這些珍貴的事物帶回台灣,讓它們在台灣落地生根,發揚光大?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為了活出自我,即使是 25 年的婚姻也要勇於放下
解構柯文哲兩大招數
霸王別姬,郭台銘與吳敦義的戲夢人生
鄭南榕的微笑—當「言論自由」遇上「政治正確」
擁抱新科技時,勿忘勞動現場的天翻地覆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