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妊娠高危險群嗎?認識8種高危險妊娠,及早預防、降低風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媽媽寶寶】高齡懷孕不僅因卵巢機能下降,受孕更加不容易,懷孕後也須承擔更多併發症風險。隨著現代女性的婚育年齡逐年上升,高危險妊娠的比例也跟著提高,但除了年齡外,還有許多母體結構及胎兒的異常與疾病,都可能對母胎健康造成影響。提早認知到自身潛藏高危險妊娠因子,也有助採取預防措施,降低孕產風險。

(圖片提供/媽媽寶寶mombaby)
(圖片提供/媽媽寶寶mombaby)

在懷孕期間,若母體或胎兒存在不利於懷胎及生產,以至於對健康產生影響的情況,都屬於「高危險妊娠」,當中又涵蓋母體本身已有的疾病、懷孕後產生的併發症,以及胎兒發育相關的因素,以下幾項皆為較常見的高危險妊娠情況:

先天性心臟病

懷孕後,母體為了同時供給胎兒足夠的血液和養分,血液量會增加,心跳速率也增加了10~20%,整體來說,心臟的輸出功率將提升50%左右,對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婦女來說,更是一大負擔。

慢性病

原本就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慢性病的婦女,最好先將病情控制在穩定的狀況情況,再考慮懷孕,孕期也應配合醫師追蹤各項數值,以防止影響母胎健康。

(圖片提供/媽媽寶寶mombaby)
(圖片提供/媽媽寶寶mombaby)

子宮頸過短.閉鎖不全

子宮頸長短與胎兒安全息息相關,一般來說,懷孕24週後,若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即屬於過短,可能增加胎兒早產機率,測量子宮頸長度以經陰道超音波檢查最為準確。造成子宮頸過短的原因,包含早期子宮收縮、發炎或細菌感染等,或子宮頸本身潛在功能較弱的問題。子宮頸過短的媽咪,還要注意是否出現「子宮頸閉鎖不全」。

子癇前症

孕婦在懷孕20週後出現高血壓(指收縮壓大於等於140 mmHg,或舒張壓大於等於90 mmHg),或是於懷孕過程中被診斷出高血壓,但在產後8~12週便恢復正常,稱之為「妊娠高血壓」。

若妊娠高血壓合併有蛋白尿,則會診斷為「子癇前症」,而子癇前症再加上全身性抽搐症狀的話,即為「子癇症」。三者對母胎造成的風險有程度上的差別。

妊娠糖尿病

今年7月開始,每位孕婦都享有一次國健署補助的妊娠糖尿病篩檢(葡萄糖耐受測試),此項篩檢一般在懷孕24~28週之間進行,做法是在禁食8小時後,先抽一次血,再喝下75克葡萄糖水,接著在喝完糖水後的1小時、2小時各抽一次血來檢驗血糖值,三項數值中只要有一項超標,即診斷為妊娠糖尿病。

(圖片提供/媽媽寶寶mombaby)
(圖片提供/媽媽寶寶mombaby)

前置胎盤

胎盤是提供胎兒血液、氧氣的構造,一般陰道分娩的順序是子宮頸全開,寶寶產出後胎盤才脫落,而前置胎盤的危險在於,胎盤著床的位置覆蓋了子宮頸內口,因此必須將胎盤破壞,胎兒才出得來,但如此一來,胎兒就面臨缺血缺氧的危險,甚至在出生前死亡,因此胎盤前置的孕婦須採取剖腹生產。

胎兒生長異常

胎兒生長異常的狀況,可大略分成過大或過小兩類,當中的判斷依據為「胎兒估計體重」。舉例來說,胎兒估計體重為相對應週數的第90個百分位以上,即定義為過大,超過4,000克,又稱之為「巨嬰」;相反地,估計體重為相對應週數的第10百分位以下,則為過小,或稱「胎兒生長遲滯」。

多胞胎

多胞胎的案例中,又以雙胞胎為多數。出現兩個以上多胞胎的狀況,大部分都是經由人工生殖科技,一次植入多個胚胎所致。針對試管嬰兒植入的胚胎數,歐美國家已有明確規範一次只能植入1顆,而台灣目前規定為4顆以下,因此產生多胞胎的機率相對比歐美國家更高一些。

※原文刊載於2021年09月號《媽媽寶寶》415期。

※原文連結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0692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