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球經濟實驗報告:身陷娛樂中毒烏托邦, 追劇、打遊戲竟比書本還便宜?

因為工作倦怠向職場前輩請益,沒想到前輩說自己也很倦怠!幾年前他一度上班到很煩,某天突然完全提不起勁,早上到公司只開電腦追劇,工作放一邊不想處理,茫茫然跟著劇情一集又一集直到下班,隔天繼續進公司、打卡、追劇、下班。這樣的日子持續約莫兩個月。

「蛤?主管不會罵你嗎?」我問。「主管也知道我狀況很差啦,老實說,兩個月之後我就好了,又回復正常上班。」前輩工作能力很強,還要帶整個部門,老闆應該了解到:讓他放空一陣再出發,也許整體業績反而更好。

突然想到,我們都活在壓力大、工時長、職業倦怠,但同時「點一下螢幕就能追劇到下班」的世界裡(雖然前提可能是老闆沒發現,或裝沒看到默許你)。只要待在有網路訊號的地方,一瞬間就能獲得一輩子都看不完的娛樂內容,而且串流服務訂閱金額還非常便宜;除了追劇,手機和電腦裡的遊戲也好便宜,即使搭捷運的幾站都能放鬆一下,要不要課金還隨便你。

擁有隨手可得的高科技娛樂,上班日常卻苦悶和倦怠,這種綜合「高科技、低生活」(high-tech, low-life)的設定,不就是電馭叛客(cyberpunk,或譯為賽博龐克)的科幻小說世界嗎?這又開啟了下一個好奇:「我到底花了多少錢/多少時間,在追劇和打遊戲?」「如果換算成每小時花費,這些娛樂的成本究竟多高或多低?」「比起買書與讀書,娛樂是否真的比較便宜?」「比起讀書,追劇與遊戲真的沒收穫嗎?」

娛樂真便宜?花最少錢卻耗最多時間

劉揚銘_娛樂時間與消費統計_2021前3季 圖/劉揚銘提供、周怡汝製圖
劉揚銘_娛樂時間與消費統計_2021前3季 圖/劉揚銘提供、周怡汝製圖

表1-1是我分析2021年度前9個月生活紀錄的實驗報告,先說結論:追劇和玩遊戲的花費真的非常便宜,若是換算成每小時花費,更是便宜到讓我能輕易地娛樂中毒、麻痺身心。雖然只是記錄了個人習慣與偏好,但實際統計自己花多少時間、多少金錢在各式「吸睛」的活動上,過程非常有趣,回顧起來讓自己大吃一驚。

分析自己「眼球經濟」三種活動,按照每個月平均「殺時間」順序排名:遊戲(28小時)> 追劇(23小時)> 讀書(21小時);但按照「花費金額」卻正好相反,讀書最貴,追劇次之,而遊戲成本超低。不過這現象應屬於離群值。

身在手機遊戲營收規模全球第7大的台灣,我屬於收入低且不課金的「免費仔」,玩遊戲的成本多半來自Steam遊戲平台的消費。在優惠活動買到75%折扣的經典遊戲,再花時間沉浸其中,是身為玩家精打細算的成果。

而身為文字工作者,我屬於比較願意花錢買書的客群,也因為這份記錄將寫成文章刊出,我設法要求自己多花時間閱讀,然而卻連「每天讀書1小時」的目標都做不到,十分汗顏。

統計時間攤開後,才訝異自己花了這麼多時間在玩遊戲與追劇,而付出的金錢成本如此低!買遊戲的金額換算玩遊戲時間,平均每小時只需新台幣3.6元;追劇則是每小時17.4元;讀書每小時60.5元──大家是否好奇自己各種娛樂活動的金錢成本呢?

《電馭判客》劇照 圖/Netflix
《電馭判客》劇照 圖/Netflix

追劇是最輕鬆的休閒,遊戲是崩潰解脫

當然,愛書人可能會質疑,閱讀到底算「消費」還是「投資」,能夠和追劇或遊戲做對比嗎?這個疑問暫且放到後面談,以下先討論幾個有趣的個人觀察。

第一個發現:追劇是最輕鬆、無需用腦的娛樂,無論工作忙碌還是放長假休息,每個月的追劇時數十分穩定。

串流平台的便利性,讓我只要舒服坐好、點擊螢幕,就能享受一段劇情,而且片源豐富永遠看不完、每天都新增待播片單。

對比遊戲要花力氣玩,尤其是新遊戲入手後,時常沒有心力學習新規則與玩法,難怪許多玩家都有「我已經花錢買了,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玩?」的自我嘲諷心聲,花在瀏覽平台、買遊戲的時間都比玩遊戲時還多。

而讀書更需要集中與專注,閱讀過程持續和書本內容互動、思索、提出疑問,是十分耗費精力的活動,難怪花費時數最低。對於追劇的唯一不滿是,有時顧著選片、挑片時間就過了,抱怨演算法永遠不夠精準。

2021-12-07_163645 圖/Pipoca Moderna
2021-12-07_163645 圖/Pipoca Moderna

第二個發現:遊戲是崩潰時的解脫,當工作倦怠、動力燃燒殆盡時,我會躲進遊戲世界裡逃脫現實。

紀錄中我有一整個月陷入工作低潮,委靡至極,只能放個長假休養生息一陣。和文章最初的前輩不同,我選擇打遊戲來逃脫現實,當月遊戲時數75小時幾乎集中在兩個星期內,每天5小時以上,簡直把遊戲當正職;但和前輩一樣,過了那個月,我也慢慢走出低潮,繼續上工。

另一個小提醒是,每個月的遊戲時數變動幅度很大,購入新遊戲,若能熟悉規則,就會沉迷一陣,花許多時間來玩,然而熱情冷卻後,耗時會大幅減少,甚至小於閱讀。幾乎沒有遊戲能讓我持續瘋迷1個月以上,也難怪手遊市場要用抽卡扭蛋機制、持續推出更強力(俗稱戰力通膨)的卡片來留住舊玩家了。

game_遊戲_shutterstock_1161055600Resize 1280.jpg 圖/Shutterstock
game_遊戲_shutterstock_1161055600Resize 1280.jpg 圖/Shutterstock

第三個發現是關於讀書:在工作壓力太大,以及心情過於放鬆的兩個極端,讀書時數都大幅降低,但發現讀書的優點後,我想盡量增加閱讀時間。

被工作量與焦慮感壓垮的那個月,閱讀(與玩遊戲)時數降到最低──附帶一提,追劇時數倒是一樣平均──但隔月給自己放長假休息時,閱讀時數一樣非常低,沒有因為生活輕鬆悠閒,就主動拿起書本閱讀。

2019年《聯合報系》的「願景工程」團隊做過一份調查,有逾4成台灣人過去整年沒有讀書,65%的人過去一年沒有買書,12歲以上民眾全年購書金額平均大約1,303元。從個人經驗回想,在工時長、壓力大的狀況下,確實很難提起精神好好讀書,加上追劇與遊戲的便利性如此高、購買成本又如此低,休息時間被娛樂占滿,也是自然而然的現象。

如果再算入各種「免費」YouTube影片、Facebook與其他社群媒體內容,閱讀真的很難競爭我的眼球時間(註:由於過於零碎,這份紀錄並未包含免費活動,比如YouTube和Facebook的使用時間,真是一大遺憾,若以印象而論,我每天花在YouTube的時間可能約與追劇同等)。

READ-BED-MAN 圖/awar kurdish on Unsplash
READ-BED-MAN 圖/awar kurdish on Unsplash

書本不便宜,價值在哪裡?

關於閱讀的好處,有個說法是這樣的:「一本書只要300多元,能買到別人一輩子的經驗,實在非常划算。」然而,在血淋淋的統計裡,遊戲3A大作75%優惠,以及一輩子都看不完的串流影音平台訂閱金額,才是殺手級的便宜!數字證明:儘管我努力提升閱讀時數,仍不敵超划算的追劇和遊戲,以及免費(並勾引我自願出賣個資)的內容平台和社群媒體。

這段時間,我讀了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反烏托邦經典小說《美麗新世界》,故事裡最恐怖也最完美的統治不是極權暴力,而是娛樂麻痺,書中的世界,每個人都在確定的社會階級裡出生,經過良好的嬰兒洗腦教育,沒有人會有脫離自己階級的念頭,畢竟成為統治者很辛苦,出生就不聰明的自己乖乖聽令反而較輕鬆。

更何況政府早為每個人準備好聲、香、色俱全的娛樂體驗、免費的食物與滿足的性愛,如果你對生活仍有一絲不滿,免費發放藥物「梭麻」讓你吞下一公克就能感覺飄飄然,「前因後果都拋棄,只剩當下美麗的花朵綻放」,無需自力面對挫折與焦慮,「一克總比一罵好」。

《美麗新世界》說明,娛樂中毒是最邪惡的統治手段;電馭叛客的科幻設定是,跨國企業與資訊監控的世界裡,高科技、便利、便宜又充滿沉浸感的娛樂,能讓我們在殘破生活中感到麻痺。然而現在的我,是否無需邪惡統治者與大企業的逼迫,就自願投入娛樂與麻痺的美麗新世界呢?

streaming video_串流影音_shutterstock_1009681927Resize 圖/pixinoo via Shutterstock
streaming video_串流影音_shutterstock_1009681927Resize 圖/pixinoo via Shutterstock

閱讀,也許是我自以為能跳脫麻痺的反抗手段之一。我並非被動接收螢幕裡精采萬分的劇情,也不必按照遊戲世界的規則成為英雄繼續前進,能基於自己的好奇,在資訊與知識的洪流裡主動挑選好奇的內容,一本一本書慢慢啃、慢慢思索,在各種共鳴與不以為然之間,划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航跡,創造自己的劇情。

當然,書本裡也有許多不堪入目的爛東西,不符成本的爛投資;而好電影能讓我獲得人生的體悟、抒發情感,甚至遊戲也已進化成藝術,讓我遊玩過程中體驗人性取捨,甚至學習各種有趣知識。陷入低潮時,追劇的確幫我紓解壓力,遊戲讓我暫時脫離現況、找回內心平衡。

但經過三個季節的記錄與實驗,我發現追劇與遊戲的收穫較屬於「解除負面狀態」,而讀書更偏向「創造正面價值」;只是不能亂讀,而必須有系統、挑好書、花力氣,才能產生自己的見解,得出和別人不同的觀點。找到脈絡後的閱讀,累積的經驗相當可觀。

話說回來,這篇文章只是一個人的歷程回顧,無法成為普遍的通則,然而記錄自己視聽活動的消費過程,無論娛樂也好、苦讀也罷,累積一段時間後好好回顧,的確非常有趣。此趟實驗中,雖然身體很誠實地投降給追劇和遊戲,但我仍然努力增加閱讀時數;如果你也做一次類似的統計,不知結論會是什麼呢?

責任編輯:吳佩臻、張庭銉

更多報導
博客來年度報告揭秘!電子書營收成長5成,這些類型書賣得最好
比爾蓋茲假期書單出爐!從這5本好書,展望未來科技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