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八二三戰役勝利 優勢輿論戰功不可沒

◎蘇紫雲

民國47年8月23日終昏前,中共以約600門火砲的規模,向金門猝然攻擊,主戰役期間的44天,共落彈47萬餘發。國軍與協防的美軍顧問團陣亡約450人,擊潰中共占數量優勢的砲兵,成功防衛臺灣。在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日之際,除緬懷第一線戰場的奮戰外,對於彼時,外交、輿論戰,乃至300餘名中外戰地記者所構成的第二戰場,爭取自由世界的支持,亦功不可沒。

心理戰場也是戰略重心

砲戰爆發後,美國總統艾森豪與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聲明,堅定支持臺灣;外交戰場上則掀起另一波漣漪,雖無硝煙,卻步步競爭,北約的歐洲國家與美國部分人士,憂心八二三戰役演變成世界大戰,傾向要求我國放棄金馬等外島,一時成為國際輿論焦點。

所幸,政府一方面調整外交策略與政戰作為,且在時任國防部長俞大維積極協調下,美軍調撥8吋榴砲前運;參謀總長王叔銘也加強政戰作為,一方面針對大陸內部擴大心理作戰,另一方面則強化國際輿論戰線,調撥運輸載具供中外記者前赴金門。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有戰地記者遭砲擊殉職,但中外記者的親身見證,在國際輿論戰場凸顯中共侵略事實的報導,迅速發揮平衡作用,也穩住美國政壇對中華民國的支持,決定增派航艦、在臺灣部署戰術核武等作為,俱是堅定承諾的實踐。資深軍事記者姚琢奇、陸軍攝影官退役轉任記者的羅超群、青年戰士報記者張家驤等,皆是打贏輿論戰的傳奇人物。

可以這麼說,八二三戰役期間,平面媒體為主的「紙彈」攻擊,驗證(於今,則為以數位媒體為主的「資訊彈」)在有形戰場外,心理戰場也是戰略重心,此即為鞏固心防的戰略意義。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