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創新戰法 不對稱戰力克敵制勝古今皆然

◎蘇紫雲

戰史中,以小博大案例所在多有,其中,很難想像低科技、低成本的水雷,竟成為擊敗50萬人大規模登陸戰的關鍵轉捩點。1915年3月一戰方酣,協約國為突破西線戰場僵局,發起加里波利行動,企圖截斷土耳其參與歐戰補給線,由德國後方給予戰略重拳。

戰役由達達尼爾戰役打響,英法為主的艦隊,擁有戰艦等壓倒性火力,對手土耳其海軍岸防部隊,則僅有少數要塞岸砲與野戰榴砲,嬴弱火力,面對老牌海權英法海軍巨艦,似無成功公算。然戰爭號角吹響後,缺乏水面艦隊、僅能「以陸制海」的土耳其,卻贏得勝利,並連帶使協約國50萬大軍於加里波利登陸戰,以失敗作收,令各國將領與軍事專家大感意外。

事後戰役檢討,兵寡砲少的土耳其,能以小博大,主因在善用「低科技」水雷,加上地形地貌「戰力防護」,致發揮不對稱戰略效益。事實上,水面艦隊乏善可陳的土耳其海軍,僅能派出1艘拖船施放26枚水雷,卻擊沉敵方4艘戰艦;野砲部隊則利用淺山地形,將火砲放列陵線後方,令敵艦隊無法觀瞄發揮戰力防護效果,並進而重創另外4艘英法戰艦。至於反登陸作戰,人數劣勢的土耳其陸軍,將幾近2倍的50萬敵軍釘死在灘岸,靠得是善用戰場地型拘束敵軍,再以砲兵火力瓦解登陸之敵軍戰力。

此戰役倏忽已是一世紀前往事,時空背景與軍事科技的發展,均不可同日而語。然水雷迄仍是不對稱武器重要裝備,先進如美軍,亦持續研發各種水雷戰法,以低成本壓制敵人,並作為高低裝備之配套戰術;又現今戰場偵察已進入大氣層外空間,並結合可見光、不可見光,乃至雷達影像科技,用以捕捉目標。因此,用以反制的偽裝手段,除制式反制裝備外,部隊若能結合跨領域專長,則可利用不同導熱係數材料,降低熱影像,以簡單的板材、金屬織物等,反制雷達影像的偵測,必能發揮戰力防護與戰力保存效益。

軍事科學法則歷久彌新,不受科技發展影響,僅是戰法創新之差異。同樣的,不對稱作戰特徵之一,即是不對稱成本(asymmetric cost),除先進裝備外,靈活運用低成本、低科技裝備的價值,將可使總體防衛效果最大化。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