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印太經濟整合新契機 臺灣不缺席

◎董慧明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加入國際經貿組織是一個國家促進經濟繁榮、成長的要素。藉由成員國間自由貿易、投資合作,提高相互依存度,拓展國際空間、回饋國際社會。

從驅動臺灣長遠經貿發展和經濟增長而論,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和推動洽簽臺美雙邊貿易協定(BTA),皆具有重大意義的政策決定。隨著美國提出將推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更值得我國密切關注,積極爭取參與。

美國自前總統歐巴馬任內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川普總統「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至拜登總統更將印太安全與發展,視為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除在政治、外交、軍事上取得豐碩成果,隨著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日前表示,拜登政府將聚焦供應鏈合作、出口管制、人工智慧標準三面向,規劃於明年第一季和亞洲國家簽署新型經濟架構協議,象徵美國在印太區域的經濟整合策略更臻明確。

商定臺美TTIC 深化雙邊經貿連結

儘管重返CPTPP不再是美國的選項,但仍會以更有彈性的「印太經濟架構」為主軸,和盟邦針對新興區域性經貿議題,建立有組織、有目標的討論。這項涵蓋印太經濟體的數位貿易協議方案,臺灣能夠扮演重要角色,當然不會缺席。

當前全球經濟雖面臨疫情衝擊,但我國仍設法在各種挑戰中克服困難,把握尋求深化臺美經貿和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機制的契機。包括6月份臺美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貿易會談,9月份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亦得到日本、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等國的正面回應。而透過商定新的臺美「技術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更有助於促進兩國在半導體、5G行動通訊技術、電動車及其零組件等供應鏈領域的進一步合作,深化雙邊經貿連結。

臺灣堅守的自由民主價值不僅在政治上展現韌性,在經濟上更因創新和靈活而充滿活力。未來若能融入「印太經濟架構」,將能和理念相近夥伴國家更緊密地在數位經濟、供應鏈、基礎建設,以及潔淨能源等領域,共同合作,發揮促進區域和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功能。

(作者為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