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洞悉中共認知作戰手法 慎防敘事陷阱

◎林柏州

中共經常運用軍演展現外交攻勢,似乎只要如其所願,軍演就不會發生。對此,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1月來臺時即指出,中共對臺灣進行「認知作戰」,經過精心設計和偽裝,散布諸如「美國把臺灣當棋子,準備把臺灣烏克蘭化」、「臺灣加強防禦的能力是挑釁性的」等言論。

「認知作戰」敘事手法之一,將情勢發展轉壞的責任推給對手。例如俄羅斯將入侵烏克蘭的責任,推給美國及北約不斷東擴,中共官媒隨後連發6篇評論附和。俄「中」的合作,早在2016年便有跡可循。時任中共駐俄大使李輝,在「2016-2017俄『中』媒體交流年」開幕時稱,將打造「俄『中』媒體利益共同體」,積極主動爭取國際話語權,推動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而強化「認知作戰」合作,是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內涵之一。

「認知作戰」敘事手法之二,倒果為因。例如「中共之所以軍事挑釁,是因為對手的動作」、「因為美國對臺軍售,才有經濟制裁」、「因為裴洛西訪臺,才有圍臺軍演」。然而對臺軍售為美國政府法律義務,國會議長訪臺亦為正常國會交流,但中共藉對手「跨越紅線」舉行軍演、實施經濟制裁,並以「臺灣事務純屬內政」,反對外部勢力干涉,要求美國必須為兩岸關係緊張負責。此類敘事,透過對手內部的同路媒體或意見領袖,經由新媒體、社群媒體快速擴散,最終達到分化對手內部團結,侵蝕民主信任等效果。

中共對臺政策長年強調「軍事鬥爭」,堅持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所謂軍事鬥爭之程度未達戰爭,卻是和平時期擴張影響力及力量的重要手段。中共2003年將「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1999年共軍校院學者提出「超限戰」,要求動用一切手段,以弱擊強,迫使敵方滿足自己利益;2014年軍事理論機構提出「制腦權」,重視意識形態操縱、影響力作戰、戰略訊息戰。說明中共對臺運用鬥爭手段,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民主國家是開放社會,允許言論自由,甚至反政府的言論也受到保障。知名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指出,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著「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公民可在不受國家干涉的前提下暢所欲言,自由討論公共事務,貼切地形容民主社會堅持多元、包容的言論自由權。令人擔憂的是,開放社會提供中共或俄羅斯等威權一個方便之門,藉此營造有利於己的輿論氛圍,弱化對手的社會支持,進而拉抬自身力量,取得鬥爭的制高點,而民主國家至今仍在尋求反制之道。

(作者為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