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馬克宏「戰略自主」說 落入北京圈套引批判

◎李俊毅

法國總統馬克宏4月9日結束訪「中」之行,在飛機上受訪時的一番歐盟「戰略自主」言論,引發軒然大波。馬克宏表示歐洲應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避免因臺灣而被捲入美『中』衝突之中」,並稱歐洲最大的危機,是「陷入不屬於『歐洲』的危機,進而阻礙自身建立戰略自主」。這番言論公開後,法國外交部門數度澄清,對臺政策並未改變,該國與美國在內的盟友維持同一陣線。外界則對馬克宏諸多撻伐,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奇4月13日訪美前更說,與其建立戰略自主,不如建立與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

馬克宏的言論,無疑令人有不安之處。他似乎暗示臺海危機與法國及歐盟無關;認為歐盟對美國的關係是一種依賴;且似乎主張歐盟欲維持自主性,就不能和美國同調,否則將淪為「附庸」。這些語意無疑符合中共的政治需求,事實上,北京當局近年來不斷鼓勵法國發展「戰略自主」,意在分化美歐關係。

然而,歐盟發展「戰略自主」,對美國與臺灣未必不利。在歐盟的脈絡下,「戰略自主」大抵意指在安全與防衛領域具備獨立於美國的行動能力。在這方面,一旦臺海發生武裝衝突,歐盟的軍事回應仍須依靠個別成員國;而由於地理距離及兵力投射能力不足,各國能扮演的角色,或所謂被「捲入」美「中」衝突的程度,亦相當有限。易言之,即便歐盟未來數年全力發展「戰略自主」能力,亦難以對臺海局勢產生直接影響。

爰此,歐盟「戰略自主」的價值不在印太地區,而是歐洲安全。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稱美軍在戰時的目標,是擊敗一個主要強權在重要地區(印太、歐洲與中東)的侵略,同時嚇阻另一強權伺機發動戰爭,意味美國不再尋求同時於兩個戰區作戰並獲勝。歐盟如能發展「戰略自主」能力,藉由提供烏克蘭軍事協助而削弱俄國,不僅可強化歐洲安全,亦可對中共產生嚇阻作用,同時使美國將能力與資源集中於與中共的戰略競爭。

臺灣固然關切法國立場是否轉變,但毋需過度憂慮馬克宏的主張。馬克宏過往在主張歐盟發展「戰略自主」時,不斷強調這並非否定北約與美國的角色。退一步來說,即使其言論有「疑美」或「反美」之意味,歐盟內部更不乏「親美」與「倚美」的國家如波蘭。「戰略自主」除了概念仍曖昧不清,更有落實的問題。馬克宏如何說服其他歐盟國家並化解其疑慮,就當前歐盟整體局勢來看,不容樂觀。(作者為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