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世俗醬缸 柏楊只為蒼生說人話

張香華回憶與柏楊收藏著從各地帶回的寵物玩偶。圖為2005年柏楊與張香華親蜜地與玩偶合影。(本報資料照片)
張香華回憶與柏楊收藏著從各地帶回的寵物玩偶。圖為2005年柏楊與張香華親蜜地與玩偶合影。(本報資料照片)

作為第一手發現柏楊大學畢業論文《政治鬥爭研究》影本手稿者,也是「柏楊迷」的大陸資深媒體人楊侖說,從論文架構、寫作邏輯和思考方式可見,與40年後的《醜陋的中國人》一脈相承。著眼點都落在傳統文化累積的「毒素」上,只因論文選題以「政治鬥爭」為切入點,角度雖不同,但試圖解決的問題、批判的原則與哲學如出一轍。後來提出的「醬缸文化」及世俗化批判,幾乎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根源。

楊侖發現,一般對於柏楊作品的研究,大多從1953年他33歲在《自由談》雜誌發表第一篇散文為起點,如今,這本1946年4月他26歲發表的畢業論文,已隱然流露出他「只為蒼生說人話」此一終身踐行的人生觀、歷史觀,別具意義。

楊侖稱,論文中,柏楊以流氓、出版物、術謀等社會生活中習見的現象入手,由小及大解構與思考主題。這種思考也貫穿柏楊一生的創作生活,雜文、小說或歷史。他以市井小民立場看待社會、傳統文化問題,他批評的正是世俗生活本身的文化。

楊侖表示,柏楊在論文中特別以專章介紹了「民族性」之於政治鬥爭的重要性,中國民族性優點是愛好和平與平等、中庸精神、堅韌寬厚、宗教思想淡薄。缺點是缺少理論思想、缺少徹底精神、缺少組織力、缺少知識欲、重形式輕實質。

論文指出,「政治鬥爭的唯一武器是群眾」、「領袖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群眾是主人,領袖是僕人。」惟一旦奪取政權,「唯利是圖的流氓政客,便會千方百計的擠了進來,……他們唯一的要務是博得領袖們的歡欣與信任,以便爭奪權利,凡是阻礙他們這種企圖的人,都是他們的敵人。」

此外,這本論文參考書目很特別,還有中共機關刊物《新華日報》、《群眾》、中國民主同盟機關報《民主報》、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等,可見柏楊做學問海納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