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碳「種」回去:種樹反思維,靠樹木固碳

氣候變遷加劇,減碳意識日益抬頭,當如何減排在檯面上熱烈討論的同時,還有一種最原始的應對方法——種樹。種樹其實是一種「碳吸收」機制,協助我們將碳「種回」樹木或土壤中,進而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究竟為什麼植樹的同時也能種碳?哪一種樹的種碳效率最高?一般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響應植樹,避免成為製造碳排的「碳製郎」?《環境資訊中心》專訪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一窺樹木的奧秘,告訴我們森林不只是淨化空氣、帶來療癒氛圍,還有重要的固碳價值。

樹木是最佳「碳吸收」大師

一般人對於「碳」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二氧化碳,過多的空氣污染會危害人們的生活品質,事實上,除了「碳排放」以外,大自然還有一種「碳吸收」機制,作用是為了把碳固定住而非釋放出去。碳吸收最常見的作法之一,就是種樹。

柳婉郁解釋,樹苗成長過程中,透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形式的「碳」並在樹木體內加以固定,也會藉由吸收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較呼吸作用多,因此出現種樹等於是在「種碳」的說法。

柳婉郁說,空氣中每1.6噸的二氧化碳可轉換為1公噸的碳,一棵樹木有生之年約可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這些轉化而成的碳,經過時間累積就是我們熟悉的木材組織。

除了樹木本身可以將自然界的碳固定在體內,地底下的土壤也有著強大的固碳能力。柳婉郁說明,土壤之所以能儲存碳,是因為動植物死掉後變為土壤的一部份,動植物屬於有機體,體內豐富的有機質當中就包含了碳,因此動植物死掉後其實沒有不見,反而是搖身一變,以有機質的方式儲存在土壤裡。

這些儲存在樹體中的碳,未必就是永久固定下來、不會再次釋回大氣中。柳婉郁提到,樹木可能因為森林大火或砍伐的過程而將二氧化碳釋回大氣,而健康條件差(如病蟲害嚴重),也會導致樹的吸碳能力下降。土壤則可能因為耕作時頻繁翻土,使有機質接觸空氣而加速分解;農夫使用的化肥或農藥也會降低土壤有機質,並釋放溫室氣體至大氣中。

碳的變與不變

不過她也特別提到,砍伐下來的木材隨著不同的利用方式,也會影響二氧化碳釋放回大氣的程度。「切割得越細,碳釋放得越多」,她舉例,若將大部分樹體保留製成大型木製家具,碳依然可以儲存在家具當中;相反地,若將樹體切碎做成紙漿,過程中則會讓大部分二氧化碳再度釋回大氣中。

氣候變遷腳步越來越快,種碳也講求效率。柳婉郁說,樹越大棵可以存的碳量越多,若照顧單一棵樹,想提升固碳能力就要讓它「長得高、長得快、長得胖」;若經營的是一片林地,則必須讓單位面積內所有樹木加總的固碳能力最大化,此時更應注意定期疏伐、修枝、排水等工作。

然而,樹的吸碳能力並非恆久不變,而是隨著樹齡增長逐漸下降。柳婉郁說明,已有國外研究指出,越年輕的樹吸碳能力越強,這是因為樹是靠身體來儲存碳,樹體越大,碳存量越多。不過樹木和人類一樣,進入到生理成熟時間後就不再長高、長胖,也就無法再吸收新的碳,因此樹的吸碳效率將逐漸遞減。

「理論上就是要種,種到一定階段後就要砍伐作利用。」柳婉郁一語點出樹木種碳效益有其極限的事實。隨著樹種不同,固碳能力也有高下之分。柳婉郁指出,以台灣為例,基本上可將土地分成平地及山坡地兩類,平地因氣候炎熱多種植闊葉樹,固碳能力最強的樹種,闊葉樹中前三名分別為相思樹、獨角仙最愛的光臘樹及常見家具用材台灣櫸;而生長於中高海拔的針葉樹,則依序為台灣肖楠、柳杉、杉木。

台灣土地深具「碳匯」能力

她也補充,闊葉樹生長地區溫度高、光照強,因此生長速度較針葉樹快,固碳效率也會更佳。而身處在亞熱帶的台灣,由於氣候濕熱、植物生長速度快,具備不小的碳匯(carbon sink)潛力。

「台灣平地的樹太少了」,柳婉郁觀察,雖然台灣具備強大的植樹種碳潛力,卻有許多土地缺乏適當經營管理。以歐洲國家為例,鄉村地區常可見到滿滿一大片樹林的畫面,反觀台灣的鄉村景觀,大多呈現「一整片綠油油的農田」,農地造林比例較低。

台灣有許多農田實際上已遭棄耕、休耕,濱海地區也有不少荒廢土地,柳婉郁認為,應積極盤點閒置土地、增加平地造林,不僅可改善地層下陷、防風、防沙,也能降低空氣污染,大大提升民眾生活品質,「隨著國家越來越文明進步,平地就需要更多的樹。」

而山上本應種樹的地方,也不乏拿來種植高冷蔬菜或水果的案例。柳婉郁提醒,雖然都是「樹」,果樹與一般造林樹種對於生態所帶來的效益仍有不小的差別。果樹的根通常較淺、抓地力不強,只要遇到土石流或颱風就容易倒塌,水土保持功能較弱,此外,果樹樹體多比造林樹種還纖細,可儲存的碳量也比較低。

植樹對於種碳的效益越來越受到重視,一般大眾又可以怎麼加入減緩碳排放的行列?柳婉郁指出,若手邊有閒置土地,其實可以考慮直接種樹,但植樹前應先思考,樹木除了固碳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用途,如抗污、景觀或未來作為木材販售等,再依據不同海拔、區域挑選適合的樹種。

「個人碳中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柳婉郁指出,市面上已出現可供一般民眾購買的碳中和服務,例如:搭乘飛機前可以查詢飛行過程的排碳量,然後至提供相關服務的網站或單位付出相應的碳排費用,這筆費用就會被用於植樹,消費者事後還可獲得一張證明文件。

若門檻還是過高,響應「綠生活」是另一項相對容易的作法。柳婉郁說,只需要稍微改變生活方式,例如:優先選擇木質產品、家具用木材而非高耗能材質等,藉由購買碳足跡低的產品,同樣也能為友善環境盡一份心力。

一般造林樹種的樹體較為粗壯,較果樹的儲碳量高。圖為阿里山的香杉。圖片來源:柳婉郁教授團隊
一般造林樹種的樹體較為粗壯,較果樹的儲碳量高。圖為阿里山的香杉。圖片來源:柳婉郁教授團隊

※ 本文轉載自《停泊棧》1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