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中東行 凸顯美國影響力減退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7月中旬進行了上任以來的首次中東訪問,主要目的在說服產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增產石油,以抑制美國的通貨膨脹;同時,也計畫打造對抗伊朗的聯盟,並試圖遏止中國和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然而,拜登這次訪問廣被批評為缺乏成果,更被指責為了石油犧牲人權。分析指出,美國在疏忽中東1年半之後,試圖重返中東,結果凸顯美國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上任1年半 首訪中東

美國總統拜登在7月13到16日訪問中東,造訪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沙烏地阿拉伯,並出席在吉達(Jeddah)召開的阿拉伯高峰會,總共會晤了11位中東國家領袖。這是拜登就任總統1年半之後,首度訪問中東。

拜登這次中東行,主要在重申對中東地區的承諾,並要求產油國增產,以降低國際油價,抑制美國不斷飆升的通貨膨脹,希望拉抬民主黨在11月期中選舉的選情;此外,拜登也希望拉攏盟邦,打造對抗伊朗聯盟,並遏阻中國和俄羅斯在中東地區日益擴大的影響力。

俄烏衝突促油價飆漲 美重新關注中東

不過,拜登這次中東行在立場上有些尷尬。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分析指出,拜登上任時曾表示,要減少美國對中東的關注,將注意力轉向中國。而拜登這次訪問,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阻止中國在中東地區擴大影響力。

有鑑於此,拜登在阿拉伯高峰會上重申,美國「不會在中東留下一個真空狀態,好讓俄羅斯或中國來填補」。

中東國家不選邊 盼與美中俄維持關係

然而,華盛頓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資深研究員米勒(Aaron David Miller),以及美國前駐埃及和以色列大使庫爾策(Daniel C. Kurtzer),共同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美國疏忽中東已長達16個月,如果不是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油價飆升,美國是否會重新關注中東,大有疑問。

此外,中東國家方面為長期利益著想,並不想選邊,而是希望在華府、北京以及莫斯科之間維持平衡。

至於拜登這次訪問的重點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將美國視為全球石油市場的競爭者,而非合作對象;沙烏地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都希望同時與中、俄維持關係。比方沙國向俄羅斯進口廉價原油,卻將自己的原油以較高的價格出口;沙國一家公司最近與中國國營的國防公司簽約,要在沙國生產軍用無人機;阿聯也正向北京採購無人機,甚至希望向北京採購固定翼飛機的飛彈。

甚至以色列也兩邊押寶,不但避免強烈批評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也將中國的投資引進海法港(Haifa)。中國如果進駐海法,可能導致美國船艦不再靠港,並停止第六艦隊在海法的維修。

分析指出,雖然美國依然是波斯灣國家的首要安全夥伴,但這些國家也不會因此放棄與俄羅斯和中國的合作。在拜登這次與各國的任何聯合聲明中,都沒有點名批評中國或就入侵烏克蘭一事指責俄羅斯,已經意在言外。

會晤沙國王儲 形同肯定其領導地位

拜登這次造訪中東另一個尷尬之處是,拜登曾指稱沙國王儲薩爾曼親王(Mohammed bin Salman)要為前沙烏地異議記者、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哈紹吉(Jamal Khashoggi)遭到殘忍謀殺負責。現在,拜登為了增產石油以紓解市場壓力,卻急需這個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提供協助。

「外交政策」的分析指出,拜登與薩爾曼親王見面時,「碰拳」打招呼的畫面在網路瘋傳,形同華府已將哈紹吉命案結了案,不僅薩爾曼親王擺脫謀殺罪名,他的領導地位也被一位美國總統正當化。然而,根據路透社和法新社的分析,有關增產石油一事,拜登並沒有從沙國取得具體承諾。

反伊朗聯盟 各國自有盤算

另外,在美國意圖打造反伊朗聯盟方面,許多波斯灣國家都和伊朗維持重要的關係,尤其是科威特、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阿曼;甚至沙烏地阿拉伯也和宿仇伊朗討論相互關切的問題,並不支持跟以色列共同對抗伊朗。

至於以色列,則是強力支持對伊朗動武的立場,這又和拜登主張的外交途徑意見相左。

因此,外交政策的分析指出,美國面臨一項難堪的事實是,美國的伊朗政策被困在重新加入伊朗核子協議與美國真正想要避開的衝突之間。拜登的訪問在解決這個難題上,並沒有太大進展。

拜登中東行 凸顯美國影響力減弱

國際媒體幾乎一致認為,拜登這次中東之行不但空手而回,還在人權議題上讓步,因而飽受抨擊。

英國廣播公司(BBC)更指出,在政治上,拜登這次行程可能會再次提醒人們,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正繼續縮小。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產油盟國(OPEC+)將在8月3日召開會議,各界都在觀察,如果產油國決定增產,將可為拜登這次中東之行加分。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烏克蘭戰爭 美官員:俄軍每天數百人傷亡
烏東分離主義共和國封鎖谷歌 指控宣傳對俄羅斯人暴力行為
烏克蘭在台學生感謝台灣支持 強調戰爭在21世紀沒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