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記者會 把中國當對手還是敵人?

美國總統拜登在美東時間3月25日下午,召開他上任2個多月來的第一場記者會,雖然事後「美國之音」認為大部分問題都與移民有關,但根據現場的熱度來看,「中國政策」應是記者會上受到較高關注的問題。

憑心而論,拜登此次對中國政策的論述或回答,與他競選期間及就任之後的相關說法,確實沒有太多的變更,這說明了拜登的對華政策應有其一致性。但是筆者也曾長期接受西方教育,當想用東方的思維來解讀西方的政策時,總感到拜登的說法確實很難讓外界深刻理解,到底他是想告訴中國,即使不是「盟友」,美國是把中國當成「對手」還是「敵人」?為了釐清這個困惑,筆者特別選擇了幾段拜登有代表性的談話,作了整理,這不僅是希望讓自己、也是希望讓讀者能夠清楚了解,拜登到底在這場記者會上想告訴中國什麼?

第一,拜登說,他對中國政策的主軸,是競爭不對抗,並要中國遵循國際規範。而且他曾明確對習近平說,美國並非要對抗中國,而是要跟中國進行激烈的競爭,而且他公開要求中國要遵守國際規則,進行公平競爭。

但另一方面,拜登在回答記者問題時,又指責中國侵犯人權,也表明不會漠視中國在新疆大設集中營關押維吾爾少數族裔、打壓香港民主、軍事威脅台灣等行為。拜登說,他將尋求與美國盟友合作,要求中國對其在台灣、香港、南海的行為及其對待維吾爾族穆斯林的行徑負責,並敦促北京遵守公平貿易的國際規則。

歐盟早在3月22日就宣布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這是30年來的首次。同時美國、英國、加拿大以及澳洲和紐西蘭也隨後發表聲明,對中國進行制裁或譴責。

3月18日美中首次高層戰略對話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說道「我們深切關注中國在新疆、香港和台灣的行徑,對美國的網路攻擊,以及對我們的盟友的經濟脅迫的舉措。這些行動對維持全球穩定的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構成了威脅。正因為如此,這些議題不單單只是內部事務。」所以布林肯說:「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可以是競爭,也可以是合作關係」,但「必要敵對時就敵對」。

這種說法,很令西方國家以外的世界不解,至少這不符合拜登口中所說的「競爭」,也比「對抗」的意義來得更深一層,而且更像是把中國形塑成「敵人」,才需聯合盟友來採「圍堵」的手段。而且拜登公開要求中國要遵守國際規則,那麼這項「國際規則」定位就引發彼此爭議,到底是來自於西方國家同盟的設想?還是楊潔篪在美中阿拉斯加會談時所說:「我們所遵循的國際社會,所遵循的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一小部分國家所鼓吹的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第二,當拜登說「我認識習近平很長一段時間了。當我從副總統職位卸任時,可以說我是全世界領導人中與習近平相處時間最多的一位。」

理論上,特別在國際禮儀的措詞上,拜登下面的發言似乎有點唐突,也可能會引發不同評價。拜登曾說,在他上任後與習近平的一次兩小時對話中對習近平說,「只要你和你的國家繼續公然違反人權,我們將繼續不遺餘力地呼籲全世界關注此事,並清晰明確的讓大家知道發生了什麼。」而且拜登還特別指出「他明白這一點」。

同時拜登十分確信說:「他(習近平)並不是一個民主派,他骨子裡沒有民主」。美國媒體說「拜登並未口出惡言」,但即使在台灣,對中共專制體制也持有保留看法的人士,也不致於說出這麼坦率而且不禮貌的措詞。

或許上面的敘述,特別在看不清楚拜登的對華政策到底重心何在,就是東方哲理與西方價值的不同處。

(作者為澳門理工院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