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只是一個逗點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的視訊會晤千呼萬喚始出來,雙方歷時近4小時的超長會談,從習近平稱呼拜登「老朋友」開始,以中方口中「坦率、建設性、實質性和富有成效」的表述結束。基本上可以斷言,「拜習會」本身是「成功」的,但美中結構性矛盾只是得到暫時「管控」,其中最為敏感的台海情勢走向難言樂觀。

每次美中元首會晤,對比雙方官方的新聞稿說了什麼、沒說什麼、在哪些方面有交集或明顯分歧,歷來是客觀總結會晤成效的最好方法。

若單看陸方的表述,可發現北京對此次拜習會著墨最多的三個部分:一是全面擺出改善美中關係、促進美中合作的誠意,也是昭告各方美中衝突的責任不在北京,而是華府;二是詳細回應西方社會對中國制度、政策、對外作為的疑慮和誤解,但這部分結合六中全會的「內宣」意味更重;三是強調拜登做出「四不」承諾,即不顛覆中共、不結盟抗中、不尋求衝突、不支持台獨,相信這才是此次拜習會前雙方外交團隊「喬」很久的重中之重。

再來對比美方的表述,首先篇幅上就較中方的通稿簡練許多,細看又有三點值得琢磨之處:一是通篇不提「合作」二字,事實上這部分內容在中方通稿引述的拜登表態中也得到應驗。習近平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12字基調,但拜登只響應前兩點、獨漏第三點;二是拜登向習近平當面表達對新疆、香港及人權議題的關切,同時台海議題的表態延續了川普時期「塞入」對台六項保證的表述,與中方版本不同;三是部分程度上接受了楊潔篪之前提出的「中方反對以競爭界定中美關係」的立場,將任內的美中關係界定為有限競爭、充分溝通、避免對抗的複合體。

從40年跨度的歷史視角來看,此次拜習會應是美中關係發生歷史性大轉折的一個逗點,而非句點。在這個逗點之前,美中經歷了高強度的對抗乃至激烈鬥爭,從政治、軍事、意識形態蔓延到經貿、科技、民間交流領域,其中又以時任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的尖銳反共演講為最高潮。

拜登上任至今已10個月,這段期間美中政府所做的各種協調、對話、談判都是為了寫下拜習會這個「逗點」。此後,雙方較大可能在低政治性、低敏感度領域展開合作並達成一些實質成果,但一方面這難改彼此在戰略層面視為頭號假想敵的深層心態,另一方面,雙方的低階領域對話合作也會受到突發事件、民主黨總統任期及其支持度的影響。

台灣既是美中核心產業供應鏈的「交點」,又是美中戰略與政治博弈的「焦點」,正是當下美中關係複雜性的寫照,所有利益相關方更應小心行事。但令人不安的是,民進黨仍高舉「抗中保台」的民粹大旗,拿美國挺台作為給自己造勢壯膽的「興奮劑」,儘管美中元首會談就管控台海危機達成默契,但台海上空的緊張與窒息恐怕不會消退。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