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攀升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止會造成全球暖化,還會導致蔬果營養成分降低

節能減碳是碳是目前當紅議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增加,除了會造成溫室氣體效應全球暖化之外,事實上,二氧化碳的增加或許會以間接方式影響你我的健康,已有許多研究發現,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在這數十年間不斷地在減少,隨之而來的是能夠在體內預防疾病發生的成分也會減少,甚至導致缺鐵性貧血或隱性飢餓,而其背後的因素就在於氣候變遷與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減少

為什麼營養成分會降低呢?簡單來說,作物的養分來自於土壤,凡是會影響到土壤、或作物從土壤中攝取養分的因素,都會導致營養成分的減少。
植物藉由光合作用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分解並利用其來成長,但,小麥或米等作物,當暴露在更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中時,會產生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結果就導致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

再加上,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話,植物吸收的水分就會變少。也就是說,從土壤中所攝入的微量營養素的量也會減少。

在2018年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中所刊載的實驗中,將18種米暴露在更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中後,發現蛋白質、鐵、鋅、一部分維他命B的濃度降低,另外在其他錯綜複雜的因素當中,還可以舉以增加收穫量為目的之現代農作方法。

德州大學研究者唐納德·R·戴維斯表示,「若想要把植物更快速栽培得更大的話,植物就會無法從土壤中吸收充足養分,也無法在體內合成營養成分」。
而且增加收穫量意味著將來自土壤中的養分分配給更多作物,實質上蔬菜水果所能產生的營養成分就會被稀釋。而很遺憾地,農家所能獲得的報酬往往取決於作物的重量。因此農家的努力就會朝向對於作物營養而言不太好的方向。

另一個因素是高收成作物對於土壤的傷害,小麥、玉米、米、大豆、馬鈴薯、香蕉、山藥、亞麻等,在生長過程中都有賴於與菌類的合作關係。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大衛·R·蒙哥馬利說明:「菌類對於植物來說,可以作為根的延長」,如此便有助於提升植物從土壤中獲取養分與水分。然而高收成農業會消耗土壤,並降低植物與菌根菌構築合作關係的能力。

將造成缺鐵性貧血、隱性飢餓、缺乏風味,並也影響肉食主義者

美國華盛頓大學氣候變動與健康專家克莉絲蒂・伊拜解釋,「小麥與米站了全球所消費卡路里30%以上。對於以這些榖物為主食的人們,尤其是低所得者將可能受到榖物中所含蛋白質、維他命B、微量營養素減少的影響。甚至不管年幼或已成年的女性都可能發生缺鐵性貧血等缺乏症」

營養成分的減少對於已經深陷嚴重糧食不足的國家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全球糧食計畫美國分部菜斯・索巴表示:「全球以中低收入國家為中心的30億人口中已無法定期享有健康的飲食,至少有20億人已處於食物中缺乏主要微量營養素,也就是隱性飢餓的狀態」。

另外,營養成分少的時候可能又缺乏另一項重要的特性,那就是「風味」。許多有助於健康的化合物,同時也會為食物添加風味。因此,採行會使營養層級降低的農作方法,也可能會成為產生平淡無味蔬菜的原因。

而且此影響也會波及肉食主義者。因為被飼養作為食用的牛或豬也都是吃著營養成分降低的牧草或榖物。因此,肉與其他動物性食品的營養價值也變得比以往要低了。

攝取更多各種蔬果,抵消營養成分的損失

至於如何改善農作物的營養等級,專家認為比起有機農作,更有效的方法是休耕,讓土壤得到休養。而消費者所能夠採取有助於健康的行動,就是繼續攝取各種農作物。「透過更多攝取各種蔬果,或許就能夠抵消掉營養成分的損失」。

學術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2004年12月發表的論文中提到,使用1950與1999年所公布的美國農業部營養成分資料,記錄了蘆筍、草莓、西瓜等43種作物中13種營養成分的變化。

發現這些蔬果當中,除了蛋白質、鈣質、磷的減少外,將氧氣運往全身的鐵質、脂肪或藥物所不可或缺的維他命B2,甚至就連維他命c等級也下降了。
減少程度依作物而異,大至上為6%(蛋白質)~38%(維他命B2),最明顯的是花椰菜、羽衣甘藍、芥菜中的鈣質減少;小黃瓜、大頭菜葉中鐵質減少;蘆筍、綠葉甘藍、芥菜、大頭菜葉減少了大量的維他命C。

參考資料:日經

責任編輯:吳秀樺

更多報導
氫能真的一無是處?日本生態第一企業久保田將於2025年率先推出氫燃料電池車
元太攜手伊藤忠商事,共推無紙化辦公室,協助企業減少工作場域碳足跡
碳捕減碳計畫白忙一場?比爾蓋茲氣候技術公司樂觀看待捕碳捕商機